鬻孙谣
白头老翁发垂领,牵孙与客摩孙顶。
翁年八十死无恤,怜女孩童困饥馑。
去年虽旱犹禾熟,今年飞霜先杀菽。
去年饥馑犹一粥,今年饥馑无余粟。
客谢老翁将孙去,泪下如丝不能语。
零丁老病维一身,独卧茅檐夜深雨。
梦回犹是悮呼孙,县吏催租正打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苍苍的老者, 将孙子带出来给客人看. 老者虽然已经80岁了,但仍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只是可怜小女孩在饥饿中度过。去年虽然干旱但庄稼依然丰收,今年的霜降却使得豆子枯萎。去年还有稀粥可以度日,而今年甚至连剩余的粮食都不剩了。客人向老者道别并将孙子带走, 老者泪流满面无法言语。如今孤苦伶仃、病弱交加的老者独自一人住在茅屋中, 半夜还听到下雨的声音。梦中醒来仍然误叫孙子, 而这时差役却在催缴房租, 砰砰地敲门声不断。
去完善
释义
1. 白发老翁:指头发花白的老人,这里指卖孙女的老者。
2. 发垂领:头发下垂到衣领上。
3. 牵孙与客摩孙顶:牵着孙女的手,让客人摸摸她的头。
4. 八十死无恤:意为活到八十岁死去也可以不必忧虑。
5. 女: 女孩。
6. 孩童困饥馑:孩子因饥饿而受苦。
7. 禾熟:稻谷成熟。
8. 飞霜先杀菽:飞霜是指秋霜;菽是豆类的总称。这句意为秋霜降临,豆苗首先被冻死。
9. 一粥:稀饭。
10. 无余粟:没有剩余的粮食。
11. 将孙去:带着孙女离去。
12. 泪下如丝:形容泪水连绵不断。
13. 零丁:孤单的样子。
14. 独卧茅檐:独自一人住在茅草屋里。
15. 夜深雨:夜深时下雨。
16. 梦回:梦醒。
17. 误呼孙:误以为是呼唤孙女的声音。
18. 县吏催租:地方官吏催促租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年迈老人白发苍苍,牵着孙儿的手,希望自己的客人能照顾他的孩子。这位老人生活艰苦,虽然已经80岁,但仍在为自己的孙女担忧食物问题。诗人通过描写白发、泪水和饥荒,展现出老人和孩子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希望政府能够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需求。整首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满了现实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鬻孙谣》是唐代诗人李思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述了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情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即唐朝末年。
在这一时期,唐朝国力日渐衰弱,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特别是黄巢起义(874-884年),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打击,使得原本就民不聊生的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许多人因为战乱和饥荒而被迫离乡背井,四处流浪,以求生存。
李思衍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人,面对这一时代的悲剧,他深感痛心。在这首诗中,他以“鬻孙”为题,表达了当时百姓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孙卖掉的悲惨现实。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思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同情,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悲悯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