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斛山
持囊簪笏紫霄闲,声价高于万斛山。
绝顶上行谁不爱,急流中退古来难。
人言进步必为相,我道知几好丐闲。
若也买田清颍上,幅巾便是进贤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口袋里装满紫囊,簪子插在笏板上,闲适地置身于紫霄仙境。他的名声和身价足以超越万斛山。攀登到山顶的人有谁不喜欢呢?然而从激流中退缩却自古不易。人们说进步的人必定能成为宰相,我却认为懂得适时收手的人更适合过闲适的生活。如果能在颍水边购置田地,那么戴上方巾便是一种选择——既可以隐居田园,又可以随时准备为国家贡献才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持囊簪笏:指携带公文袋和簪笔上朝,意指官吏的例行公事。
2. 紫霄:比喻高耸的天空或仙界。
3. 万斛山:位于安徽合肥地区的一座山峰,此处指代地位崇高的名声。
4. 绝顶上行:指登上山顶,喻指追求崇高事业。
5. 急流中退:指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突然遭遇挫折。
6. 人言进步必为相:古人认为升官才能光宗耀祖。
7. 我道知几好丐闲:这里作者表示自己知道何时进退,看透世事。
8. 清颍上: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的一个地区,这里代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9. 幅巾:古代一种头巾,代表闲适的隐士生活。
10. 进贤冠:古代官员的一种礼冠,象征着官职地位。
去完善
赏析
《万斛山》是一首描绘文人精神追求的诗篇。诗人以“万斛山”为题,寓意着文学创作的博大精深和至高无上。诗歌开篇通过描述诗人在紫霄间的悠然自得,表达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同时,诗人以“声价高于万斛山”表达了文学创作的崇高地位。
接下来的诗句“绝顶上行谁不爱,急流中退古来难”则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艰辛与不易。诗人用“绝顶上行”比喻文学创作的高峰,表达出对文学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急流中退古来难”则揭示出在文学道路上想要摆脱世俗纷扰、回归自然宁静的艰难。
随后,诗人又以“人言进步必为相,我道知几好丐闲”表明自己对待名利的态度。诗人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才华和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诗人向往的是在清颍上购置田地,过上恬淡宁静的生活。
结尾的“幅巾便是进贤冠”意味着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在这里,“幅巾”象征着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而“进贤冠”则是古代士人的礼冠,代表着官员的身份地位。诗人以“幅巾便是进贤冠”表达了对自己平民身份的认同和对权贵的不屑一顾。整首诗借景抒情,格调高雅,展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境界和独立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万斛山》是明代诗人李思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山远望、怀古伤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思衍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往事的深沉思考。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李思衍作为一名士人,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战乱的影响,深感忧虑和痛心。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在《万斛山》这首诗中,他以万斛山为背景,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感慨。
万斛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部,是南京周边的一座著名山峰。这里曾是古代战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李思衍在登临万斛山时,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英勇事迹和悲壮场景,不禁心生感慨。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的不公和不平表示了深深的愤慨。
总的来说,《万斛山》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的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李思衍对故乡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忧虑。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动荡时代的文人,以他的智慧和才情,抒发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往事的沉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