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漂母墓

标题包含
漂母墓
登坛抛却钓鱼竿,庙食难酬一饭恩。 春老五陵佳气歇,近来谁复念王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高台放弃钓鱼竿,在庙宇中供奉也难以报答一饭之恩。春天已经过去,五陵的美好气息已经消散,近来还有谁想起远方的游子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登坛:指登上大臣之位。这里表示韩信做了楚王。 2. 抛却钓鱼竿:暗用韩信钓于淮阴城下,受漂母一饭之恩的典故。这里是说韩信成为楚王后不再需要垂钓为生。 3. 庙食:指在祠庙中被祭祀。 4. 一饭恩:指的是漂母给韩信吃的食物,这是韩信早年落魄时得到的恩情。 5. 五陵:即五陵原,西汉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都在这个地方,是汉代皇陵所在之地。 6. 王孙:泛指贵族子弟。
去完善
赏析
《漂母墓》是一首描绘古代义士形象和精神的诗作。诗人通过描述钓鱼竿的抛弃和王孙们对漂母的感激之情,展现了漂母的高尚品质和她与王孙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五陵佳气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漂母精神的高度敬仰和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充满人文情怀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漂母墓》是唐代诗人李思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漂母为题目,以感恩之情为主题。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时期,李思衍生活在唐玄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此段时间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在李思衍生活的时代,唐朝社会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民间生活困苦,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诗人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忧虑。诗人李思衍出生在书香门第,其父曾任县令,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然而,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之苦。 在这个背景下,诗人李思衍创作了《漂母墓》这首诗。诗歌通过赞扬漂母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他对贫穷百姓的关爱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漂母是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虽然生活贫困,却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这种品质使诗人深受感动。诗人通过对漂母的赞美,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