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山塔院
峰顶浮图第几重,四天尘界尽虚空。
县居岛屿萦回处,海在烟霞叆叇中。
浴水垂盘旸谷日,轰雷鼙鼓怒涛风。
蓬莱咫尺阑干底,平步长桥跨玉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顶上的佛塔是第几层呢?四面天空一片空旷。
县城坐落在岛屿的曲径通幽处,大海则在烟雾缭绕之中。
阳光透过山谷的水面,仿佛沐浴在其中;雷声和海风交织在一起,如同战鼓的轰鸣。
距离蓬莱仙境不过一步之遥,踏上虹桥便可到达那神秘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隆山:隆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境内,是瓯江与飞云江的分水岭。
2. 李思衍:字嗣兴,号椒峰,山东滨州人,明朝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3. 峰顶浮图第几重:浮图,又称佛塔,这里指隆山塔;第几重,指塔的高度。
4. 四天:佛教概念,即四大部洲,包括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
5. 尘界:世俗世界。
6. 县居岛屿:县居,指隆山县治所在的地方;岛屿,指隆山县周边的海岛。
7. 海在烟霞叆叇中:烟霞,云雾;叆叇,云雾弥漫的样子。
8. 浴水垂盘旸谷日:浴水,指阳光照射在海面上;垂盘,形容太阳即将落下的样子;旸谷,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9. 轰雷鼙鼓怒涛风:轰雷,形容风吹浪涌的声音;鼙鼓,古代军队中的小鼓,这里借指风声。
10.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
11.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12. 平步长桥跨玉虹:平步,轻松地走过去;长桥,指横跨海面的大桥;玉虹,形容大桥如彩虹般美丽。
去完善
赏析
《隆山塔院》是南宋诗人李思衍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隆山塔院的壮观景色和作者身处其间的感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隆山塔院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首联“峰顶浮图第几重,四天尘界尽虚空”,写的是隆山塔院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浮图即佛塔,位于山峰之巅,四周天空寥廓,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颔联“县居岛屿萦回处,海在烟霞叆叇中”,描述的是周边的环境。隆山塔院坐落在海岛上,四周云烟缭绕,大海隐现其中,展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颈联“浴水垂盘旸谷日,轰雷鼙鼓怒涛风”,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象。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在海面上,犹如沐浴在水中的太阳;海风呼啸而来,如同雷霆鼙鼓之声。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之情。
尾联“蓬莱咫尺阑干底,平步长桥跨玉虹”,则是诗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感慨。隆山塔院附近的景致如蓬莱仙境一般,只需一步之遥就能领略到这种美景。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隆山塔院的赞美和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隆山塔院》是唐代诗人李思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隆山塔院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寺庙和塔院应运而生,成为人们信仰和心灵的寄托之地。
其次,我们要了解作者李思衍的生活经历。李思衍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就,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围绕着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我们要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在唐代,佛教的地位举足轻重,许多文人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此外,唐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游览山水,欣赏自然风光,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因此,《隆山塔院》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