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维扬崔左丞
十里珠帘一半垂,扬州风物最宜诗。
平山倚槛欧阳子,明月吹箫杜牧之。
吟笔新添梅鼎手,歌楼争觅竹枝词。
濡毫愿逐奚奴后,描尽春风芍药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竹轻扬,一片诗情画意。春日里的扬州,阳光明媚,惹人怜爱。走在石板路上,映入眼帘的是那如丝般柔美的垂柳。登高望远,倚着平山堂的栏杆,想起宋代欧阳修的诗句。月亮升起之时,微风轻拂,夜莺歌唱,笛声悠扬。繁华的夜市上,灯火辉煌,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此时此刻,我拿起毛笔,希望用笔触记录下这美好的景象,让春风中的芍药花永远绽放在诗篇中。
去完善
释义
1. 维扬:古扬州的别称。
2. 崔左丞:即崔颢,唐朝诗人。因曾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崔司勋”。其诗歌婉丽动人,尤以《黄鹤楼》等篇最为知名。
3. 十里珠帘:形容繁华的都市景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的“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就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描述的就是当时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4. 风物:自然及社会的风俗习惯等。
5. 最宜诗:最适合用诗来表现。
6. 平山: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这里原为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所建,取名为“平山堂”。
7. 倚槛:凭栏。
8. 欧阳子:指欧阳修。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曾担任扬州知府,主持修建了平山堂。
9. 明月吹箫:比喻夜色中美好的景致。这里的“明月”指的是月亮的光辉;“吹箫”则出自杜牧的诗句,他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又是宫灯花簇锦,中庭丹桂飘香消。嫦娥倚阑不须语,剩借秋风鼓瑶簧。”这句诗句描绘了皇宫中秋夜的夜景。
10. 杜牧之:唐朝诗人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论家。
11. 吟笔:写作的笔。这里指写诗。
12. 梅鼎手:明朝末年江南著名文人画家文徵明的别号。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尤以梅花作品独步画坛。
13. 竹枝词: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风情。
14. 争觅:争相寻找。
15. 濡毫:蘸墨书写。
16. 愿逐奚奴后:希望跟随书法家学习书法。
17. 奚奴:古代对少数民族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一种称呼。这里用来比喻书法家的侍从。
18. 描尽春风芍药枝:形容努力学习和模仿书法家们的技法,追求达到他们那样的艺术水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扬州风物的诗歌。首先通过“十里珠帘一半垂”的描绘,展现了扬州繁华的城市景象。接着通过提及欧阳子、杜牧等文人墨客,凸显了扬州的人文底蕴和诗词创作的风雅氛围。此外,“梅鼎手”与“竹枝词”则分别代表了诗人在创作上的独特才华和高尚情操。而最后一句“描尽春风芍药枝”则是诗人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之情。整首诗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扬州的自然风光,又强调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维扬崔左丞》是唐代诗人李思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前后,即安史之乱爆发时期。此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李思衍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诗篇。
在诗中,李思衍以自己在战乱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通过对崔左丞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廉洁奉公、为民谋福祉的官员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描写战乱的残酷,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一时期的李思衍,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被迫离开了故乡长安,流亡到了江南一带。他在扬州等地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惨烈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总的来说,《见维扬崔左丞》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对个人遭遇和时代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