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仲一所藏周氏群公书帖
纷纷世上如落花,东风即入西邻家,要亦余事吾何嗟。
斯人故国之乔木,枝叶胡然亦流落。
吾生已晚讲闻熟,见欲堕泪那忍读。
古来道德功名上,传世不曾缘物重。
君不见人间秦汉鼎彜铭与颂,子子孙孙永宝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纷扰世界如落花飘零,春风吹拂到了西边邻居,这些琐事何必使我哀叹。
那些故国之人如同高大的乔木,他们的身影和声名怎么会四处漂泊。
我出生太晚无法亲耳聆听他们的事迹,见到这些信息令我热泪盈眶实在不忍卒读。
自古以来,道德和功名备受人们推崇,流传百世并非因为物质财富的丰厚。
你没有看见人间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吗?那些铭记着功德的鼎彝颂词被世代传颂并视为珍宝。
去完善
释义
《题沈仲一所藏周氏群公书帖》是宋代诗人陈傅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诗句的注释:
1. 纷纷世上如落花:形容世间事物纷繁复杂,如同花瓣飘落般无常。
2. 东风即入西邻家:借用春天的到来比喻事物的更替变化。东风指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西邻家表示位置相近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临近的事物。
3. 要亦余事吾何嗟:表达作者对于世间变化的态度。余事意为琐事,何嗟表示感叹,整句话意指对于这些日常琐碎的变化,我何必为之感叹呢?
4. 斯人故国之乔木:歌颂古人忠诚于国家的精神。斯人指古代的英雄人物;乔木表示高大的树木,比喻高大的人物形象;故国指过去的国家,这里可以理解为古代的祖国。
5. 枝叶胡然亦流落:表达作者对英雄事迹受到冷落的不满。枝叶指英雄的分支故事或成就;胡然表示为什么;流落指被埋没、不受重视。
6. 吾生已晚讲闻熟:表明作者生不逢时,没有亲身经历过英雄的时代。吾生已晚指自己出生较晚;讲闻熟表示自己虽然未亲身经历,但通过学习和了解,对这些事迹已经非常熟悉。
7. 见欲堕泪那忍读:表达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之情。见欲堕泪表示看到这些事迹令人感动落泪;那忍读表示实在不忍心去阅读这些故事。
8. 古来道德功名上:赞美古人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功业。
9. 传世不曾缘物重:指出传承后代的是精神而非物质。传世表示流传后世;缘物重表示由于物质的贵重而得以传承。
10. 君不见人间秦汉鼎彜铭与颂:借古喻今,提醒人们关注历史的教训。君不见表示提醒注意;人间秦汉指历史上的秦朝和汉朝;鼎彜铭与颂指记载在青铜器和石碑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11. 子子孙孙永宝用:祝愿精神财富能永远流传下去。子子孙孙表示后代子孙;永宝用表示永远珍视并传承下去。
去完善
赏析
《题沈仲一所藏周氏群公书帖》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文化传承的珍视和悼念亡国的伤感的诗歌。诗中“纷纷世上如落花”描绘了纷扰世界中的衰败景象,以此比喻历史上的沧海桑田;“东风即入西邻家”暗示江山易主的历史变迁。通过对比此景与斯人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流落异乡的哀愁以及对逝去历史的无奈感叹。
紧接着“斯人故国之乔木,枝叶胡然亦流落” 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乔木象征着国家的根基、文化传统,而斯人已逝、传承中断则使得诗人倍感忧伤。而后面的两句“吾生已晚讲闻熟,见欲堕泪那忍读”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生不逢时、无法亲身见证历史的心情。
后半部分“古来道德功名上,传世不曾缘物重” 强调了道德功名的价值超越物质,强调精神层面的传世意义。最后“君不见人间秦汉鼎彜铭与颂,子子孙孙永宝用”以秦朝汉朝的经典文物作为引子,希望后代能够珍惜历史文化,世代传承。
综上所述,这首诗歌在表达诗人情感的同时,也传达了珍视文化传承的观念。诗人以落叶、乔木等形象隐喻历史和文化的失落,流露出深深的哀愁和怀念之情。同时强调道德功名和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警醒后代要珍视并延续前人的智慧成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沈仲一所藏周氏群公书帖》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陈傅良所作的一首题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0年至1189年间,即宋孝宗在位时期。
这个时期的陈傅良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期,历任礼部尚书、秘书监、实录院修撰等职,政治地位显赫。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的创作。在学术上,他主张务实致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与他的政治理念紧密相连。
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役,金兵南下,宋朝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被誉为“东南第一州”的临安城就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士大夫阶层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文化品位,收藏字画、欣赏书法成为一种时尚。
沈仲一作为当时著名的收藏家,家中藏有众多名家书法作品。陈傅良为沈氏所藏的周氏群公书帖题诗,既是对沈氏藏品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化的反思与肯定。在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对书法作品的描绘,表达了对他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和艺术家的敬意,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