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思妇屏辉掩,游人烛影长。玉壶初下箭,桐井共安床。 色带长河色,光浮满月光。灵山有珍瓮,仙阙荐君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峤(644年-713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 李峤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唐高宗调露年间(679年-680年),李峤登进士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思妇的屏幕光芒暗去,游人的烛光映照出长长的影子。玉壶刚刚射下箭矢,梧桐树下共同安放了一张床。 颜色与长河的颜色相映,光线与满月的光线相浮。灵山上藏有珍贵的酒瓮,在仙宫中向君王献上。
去完善
释义
《银》:这里是指唐朝诗人李峤的诗《银诗》。 1. 思妇屏辉掩:思妇,指的是思念丈夫的女子;屏辉,指的是屏风的光辉。这一句是说,由于思念丈夫,女子的表情显得有些暗淡。 2. 游人烛影长:游人,指的是旅游的人;烛影长,形容烛光的摇曳不定。这一句是说,在烛光的映照下,游客的身影显得有些飘忽不定。 3. 玉壶初下箭:玉壶,指精美的酒壶;下箭,古代用箭计时,这一句是说,刚放下计时用的箭。 4. 桐井共安床:桐井,指桐柏山的水井;安床,指安放床铺。这一句是说,在水井旁一起摆放床铺。 5. 色带长河色:色带,指彩带;长河色,指黄河的颜色。这一句是说,彩带的颜色与黄河的颜色相映成趣。 6. 光浮满月光:光浮,指月光的浮动;满月光,指明亮的月光。这一句是说,月光照耀下,万物都显得光彩照人。 7. 灵山有珍瓮:灵山,指传说中的灵山;珍瓮,指珍贵的酒瓮。这一句是说,在灵山上有一个珍贵的酒瓮。 8. 仙阙荐君王:仙阙,指天上的宫殿;荐君王,指向君王推荐美食。这一句是说,在仙阙之上向君王推荐美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银”为主题,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景色及人们的活动。诗的开头两句“思妇屏辉掩,游人烛影长”,通过思妇和游人的对照,表现出人间百态。思妇在屏风后面,她的光辉被掩盖;而游人则在月光下举着烛火,身影显得格外悠长。这两句诗既有对比又有联系,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意境。 接下来四句“玉壶初下箭,桐井共安床。色带长河色,光浮满月光”,描述了银白如玉的月亮从天空中落下,仿佛一支箭射入桐木制成的井口,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力。同时,诗人还以“色带长河色,光浮满月光”来形容银河与月光相互辉映的美景,突显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最后两句“灵山有珍瓮,仙阙荐君王”,则寓意着珍稀的美酒如同神奇的宝藏,应当献给至高无上的君王。这不仅是对金银器皿的赞美,更是对君王盛世的歌颂。这首诗通过对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君王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银》是唐朝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的唐朝,具体年代不详。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 李峤(644年-713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人,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创作,尤其在骈文和赋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曾任御史大夫、工部尚书等职,官至宰相,封赵国公。 在创作《银》这首诗歌时,李峤正处于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然而,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如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官僚制度的弊端等。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李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