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台
蜡屐恣幽寻,未能得其要。
登临一放目,千峰供俎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穿上精致的木屐尽情探索幽静之处,却仍未能领悟其中的真谛。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层峦叠嶂如供奉的神圣之物。
去完善
释义
1. 蜡屐:古代一种涂蜡的木鞋或草鞋。这里是诗人用来形容自己游览山林的装束。
2. 恣:放纵,尽情地。这里表示诗人的游玩心态。
3. 幽寻:寻找幽静的地方。这里指诗人进山寻找幽静之处。
4. 要:要领,关键。这里诗人没有找到游山的要领,即没能找到合适的观景地点。
5. 登临:登上高处,这里指登上山台。
6. 一放目:一眼望去,用目光扫视四周。
7. 千峰:指许多山峰,这里比喻视野开阔。
8. 供:提供,供给。
9. 俎豆: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这里代指山中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李吕在山间寻找宁静的隐逸之情。首句“蜡屐恣幽寻”中,诗人描述了自己穿着蜡屐随意地探寻隐秘之地,表现出其追寻心灵宁静的渴望。然而,他在接下来的诗句里提到“未能得其要”,暗示着尽管他尽力去寻求,却无法达到所期望的境界。
诗人以“登临一放目,千峰供俎豆”收尾,描绘了登高望远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在这幅画面中,诗人将千峰比喻为供人祭祀用的俎豆,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圣与神秘,从而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诗人的经历与感悟,揭示了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同时,又流露出对自然界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台》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吕之手。这首诗描绘了山水景色和诗人的离愁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吕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感慨的独特见解。
创作时间上,《山台》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也是安史之乱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在李吕的一生中,他曾经担任过大历官,但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在他被贬谪的时期,他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如《山台》等。这些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李吕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风采。
在《山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唐朝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同时,由于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诗歌也承担起了反映现实、表达民意的重要使命。因此,李吕的这首《山台》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时代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