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聚灭元同水上沤,痴人贪著不知休。
生便当路栽荆棘,死代群雏作马牛。
上陇计全谋蜀道,长城功半废沙丘。
古来大手犹如此,只合将心向内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聚集与消散如同水上的泡沫,愚昧的人对此孜孜以求无法停歇。活着的时候遍布艰难险阻,死后却要为众人付出辛劳。智谋能成就蜀道,但一半的成果却被黄沙覆盖。自古以来英雄豪杰都是这样,只能把心思放在内心的寻求。
去完善
释义
1. "聚灭元同水上沤":这句诗的意思是比喻人生的起起落落如同水上的泡沫一样短暂且无常。其中"聚灭"是指聚集和消亡的过程,"元同水上沤"是形象地描绘出水上泡妹的情景,用以象征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2. "痴人贪著不知休":这句诗描述了愚昧的人总是执着于物质追求而不知疲倦。其中"痴人"是对愚昧者的称呼,"贪著"表示贪婪的追求,"不知休"意味着不知道何时停止。
3. "生便当路栽荆棘":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认为人生道路充满困境和挑战。其中"生便当路"意为从出生开始就走在人生道路上,"栽荆棘"则形象地描绘出人生道路的艰难。
4. "死代群雏作马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其中"死代群雏作马牛"意味着为了后代的幸福安宁,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5. "上陇计全谋蜀道":这句诗引用了古代的历史事件,暗指秦朝统一六国的事件。其中"上陇计全"指的是秦国丞相范睢提出的消灭韩赵的战略计划,"谋蜀道"则是暗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6. "长城功半废沙丘":这句诗描述了秦始皇建造长城的巨大工程最终成为废墟的事实。其中"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防御工程,"功半废沙丘"则表示长城虽然曾经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最终却被荒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感兴》,是诗人李吕对生活的感叹和感悟。诗中的"聚灭元同水上沤",是说人的生死如同水上的泡沫,短暂且无常。接下来的“痴人贪著不知休”则是对那些沉迷世俗事物、无法自拔的人的讽刺。
接下来两句“生便当路栽荆棘,死代群雏作马牛”形象地描绘了人生道路的艰辛,即使是死后也要为后代付出一切。这也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体现。
“上陇计全谋蜀道,长城功半废沙丘”这两句则是以历史和现实为例,警示人们要有远虑,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最后两句“古来大手犹如此,只合将心向内求”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劝诫人们在世事纷繁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寻求精神的满足。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兴》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吕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四年(732-745年)之间,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李吕的生活经历颇为坎坷。他曾是朝廷官员,但因为性格耿直,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最终被贬谪出京。在外放期间,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对社会的腐败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同时也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诗歌的热爱。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正处于从盛世到衰败的转折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繁华盛世,但实际上已经潜藏了许多危机,如政治腐败、贫富分化、边疆不稳等。这些时代背景都为李吕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感兴》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唐朝盛世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以及诗人李吕在这个时期所经历的人生际遇。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