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垂丝钓(戊戌迓客。自入淮南,多所感怆作)

标题包含
垂丝钓(戊戌迓客。自入淮南,多所感怆作)
夕烽戌鼓。悲凉江岸淮浦。雾隐孤城,水荒沙聚。人共语。尽向来胜处。谩怀古。 问柳津花渡。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缭墙禁_。粉黛成黄土。惟有江东注。都无虏。似旧时得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烽火响起,戍楼传来鼓声。江边的气氛显得凄凉悲伤。雾气中的孤单城市,荒芜中蕴藏着黄沙。人们相互交谈,这些都是曾经的胜景。徒然地谈论历史。 试问那迷人的渡口和如画的公园,还有谁在月夜下吹着竹箫?一堵堵高墙之中,曾经的红颜已成黄泉。只有江东流水始终不变。是否还是昔日的那般景致?
去完善
释义
1. 戍鼓:边防驻军的军鼓。 2. 淮浦:即淮河,这里指淮河流域一带。 3. 雾隐孤城:形容地势险要的城市被雾气笼罩的景象。 4. 露桥夜月:指夜晚的露桥月下景色。 5. 吹箫人:指古代善吹箫的人。 6. 缭绕墙禁_:表示宫墙内院落众多。 7. 粉黛成黄土:形容时间推移,美人逝去,一切美好事物都不复存在。 8. 江东注:指长江下游地区。 9. 得否:是否得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作以戍楼的烽火、江边的悲凉开始,描绘了战时战地的景象。烟雾笼罩的孤城,水荒沙聚,都是词人的所见所闻。这种场景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戍楼烽火,古今对比,更显得荒凉悲凉。 下阕写淮浦地区的风土人情,“问柳津花渡。露桥夜月,吹箫人在何许”这三句描绘的是淮浦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情景。但是,这些美好的风光和喧闹的生活并不能掩盖战争带来的阴影。紧接着的“缭墙禁_。粉黛成黄土。”揭示出战争的残酷,无论曾经多么繁华的地方,在战火中都会化为一片废墟。 最后,词人以“惟有江东注。都无虏。似旧时得否”表达了期待战争结束的愿望。虽然眼前还是战乱的场景,但他相信,最终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回归和平与安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垂丝钓》是南宋诗人丘崈在戊戌年(1178年)所作。这一年里,丘崈被任命为淮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副都总管,官至正三品。在他赴任之际,曾先后接待了许多来访的客人。在此期间,由于个人遭遇及对时局的担忧,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慨与哀愁。 1178年的南宋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仍然尖锐。一方面,金朝不断对南宋施加压力,要求南宋承认其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南宋内部矛盾重重,许多地方官员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保持沉默。在这种背景下,丘崈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对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 在诗歌中,丘崈以垂丝钓为意象,表达了对客人的热情招待,同时也隐喻了自己内心的哀愁与无奈。通过描绘垂丝钓的画面,诗人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