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井
滟滟湿光凌竹树,寥寥清气袭衣襟。不知测穴通潮信,
辘轳用智终何益,抱瓮遗名亦至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滟滟湿润的光芒穿透竹林树木,清凉的气息悄然萦绕在衣服之间。不需要知道池塘底部的通道何时通水,智慧的螺杆最终徒劳无功,而抱瓮取水的传统却得以流传至今。
去完善
释义
1. 滟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2. 凌:逼近。
3. 寥寥:非常少的意思。
4. 清气:这里指山间清新的空气。
5. 测穴:即测量洞穴或水道的深度。
6. 通潮信:古代测定潮水的涨落以观测时间的一种方式。
7. 辘轳:一种用来汲水的工具。
8. 用智:使用智慧。
9. 抱瓮:引用一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不用机器取水,只用双手抱瓮汲取山泉,表示一种质朴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赏析
《山井》是唐朝诗人方干的一首描绘山间水井景象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山井周围的景色,并通过对山中井水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人类智慧的思考。
首联“滟滟湿光凌竹树,寥寥清气袭衣襟”描绘了山井周围的美景。诗中的“滟滟湿光”形容井水反射出的光泽,犹如阳光照耀在湖面产生的粼粼波光。这种湿光不仅映射在周围的竹子和树木上,还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而“寥寥清气”则表现出山井附近的空气格外清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这一联通过对山井周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颔联“不知测穴通潮信,辘轳用智终何益,抱瓮遗名亦至今”则是诗人对山井作用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人工挖掘的水井和自然的山井,提出了一个问题:尽管人们通过智慧和技术挖通了水井,但在自然界中,山井的存在不依赖人类的智慧和技艺,它们依然能够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因此,诗人认为,虽然人力和智慧可以创造许多便利,但自然界的神奇力量是无法被替代的。
总之,《山井》这首诗通过对山间水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类智慧的双重思考。诗人既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揭示了人类智慧和科技与自然力量的有限性。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井》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30年至849年之间,即唐文宗至唐武宗时期。这段时间内,方干身处江湖游历之中,多次科举落榜,仕途不顺,但他仍然保持着对诗艺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渐衰,宦官势力日益强大,皇帝失去实权,政治腐朽黑暗。与此同时,士人阶层逐渐崛起,许多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个人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方干创作了这首描绘山景、反映自己心境的《山井》。
诗中,方干通过对山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他通过对山泉滋润万物的描写,隐喻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愿以才华滋润世间的美好愿望。这首诗既展现了方干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冲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