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江涛

标题包含
和江涛
奔腾势力作弓䟫,夜半声如万鼓轰。 因想千人挥笔阵,斫营怒气更峥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希逢,字可久,号西麓,南宋文人。他生于宋孝宗时期,卒于宋理宗时期,具体生卒年不详。 赵希逢出身世家,他的父亲赵不尤是南宋名臣,曾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赵希逢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擅长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奔腾的力量化作弯弓,夜半时分犹如万鼓齐鸣。 想象着千人奋笔疾书,如同怒吼攻城,更显雄壮气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奔腾势力作弓䟫:弓䟫,本指弓箭,这里借指波涛汹涌的海浪。这句意思是波涛滚滚而来,如同弓箭射出,展现出其磅礴的气势。 2. 夜半声如万鼓轰:万鼓轰,形容声音巨大,如万鼓齐鸣。这句是说,半夜时海浪的声音犹如万鼓齐鸣,声势浩大。 3. 因想千人挥笔阵:挥笔阵,比喻写文章或写作的人很多。这句是想象众多文人墨客在创作时的热烈场景。 4. 斫营怒气更峥嵘:斫营,砍伐敌营的树木,指战争。峥嵘,形容气势豪迈。这句表达了战斗中的怒气和豪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江涛汹涌的诗。诗人通过比喻将奔腾的江水比作千军万马,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江涛的磅礴气势。“夜半声如万鼓轰”一句,更是将江涛之声描绘得仿佛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让人感受到江涛的激荡与浩渺。 同时,诗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到书法家们挥洒笔墨的场景,比喻成“挥笔阵”,借此强调书法艺术的壮观以及艺术的感染力。而江涛的怒吼声与书法家的专注神情相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最后一句中的“斫营怒气更峥嵘”,则表达了诗人对江涛那极具力量的表现的敬佩之情。这种敬意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整首诗在描写江涛的同时,融入了对艺术和自然的思考,使得诗篇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江涛》是南宋诗人赵希逢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大约在公元1140年至1200年间。这一时期,南宋政权稳定,经济文化相对繁荣,但同时面临着金国的军事压力,国家处于外患内忧的困境之中。 赵希逢生活于南宋时期的浙江台州,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曾在地方担任过低级官吏,后因时局动荡而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学问。他的人生经历较为简朴,没有太多的显赫事迹,但在诗歌创作上颇有造诣。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以描绘江南水乡风光、表达个人志趣为主。 在《和江涛》这首诗中,赵希逢通过对江水波涛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他在诗中写到:“江涛滚滚东流去,千古英雄尽白头。”这句诗既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也揭示了生命的无常。此外,他还写道:“江山如故人民非,一事无成两鬓丝。”这句诗则反映了他在国家内外忧患面前,深感自己无能为力,只能空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