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缑山庙

标题包含
缑山庙
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 天路何其远,人间此会稀。空歌日云幕,霜月渐微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宋之问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令文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长文学、书法和音乐。宋之问...查看更多
呆路路
去完善

译文
王子的仙境之旅已经离去,如同仙鹤般随风飘扬。 尽管听说沧海都已变化,却未见他像白云那样归来。 仙境的路途多么遥远啊,尘世间这样的相遇极少。 只听见歌声在云端飘荡,逐渐消失在微寒的月光中。
呆路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缑山:又名缑氏山,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传说王子乔在此修炼成仙。 2. 王子宾仙:王子乔,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儿子,因在缑山修炼成仙,后世称之为王子乔或王子宾。 3. 飘飖:形容在空中飘扬的样子。 4. 笙鹤:指王子乔骑鹤吹笙的神话故事。 5. 沧海:大海。 6. 白云归:指王子乔成仙后乘白云而去。 7. 天路:天上的道路,这里指通往仙境的路。 8. 日云幕: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 9. 霜月:带有寒意的月亮。
呆路路
去完善
赏析
《缑山庙》这首诗描绘了王子宾与仙人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期待中失望的心情。在诗歌的第一句“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诗人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了王子的离去和仙鹤的飞舞,奠定了全诗的神秘气氛。接下来,诗人通过“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这一对比,表达了在漫长的等待中仍不见王子归来的失落感。第三句“天路何其远,人间此会稀”则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等待的无望。最后两句“空歌日云幕,霜月渐微微”则以日暮、霜月和微弱的歌声,描绘出一幅寂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呼应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充满神秘氛围和强烈情感的诗篇。
呆路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缑山庙》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宋之问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宋之问所处的时代是唐朝初期,此时的国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人才的选拔和重用力度很大,使得当时文人墨客的才情得以发挥,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次,宋之问的个人经历也对这首诗歌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青年时期就曾游历过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经历让他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充满了信心。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这使得他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最后,同时间段内,唐朝社会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宋之问的诗歌创作。当时的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人都会通过这些信仰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种背景下,宋之问通过描绘传说中的缑山仙女形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呆路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