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愁杀:意为极度的忧愁或悲伤。
2. 未达:尚未达到目的地,这里指未能达成目标或者成功。
3. 朱门:古代指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常用以代指权贵豪门。
去完善
赏析
《蛩》这首诗以虫鸣为主题,借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诗人将“愁杀离家未达人”的情绪寄托于声声入耳的蛩鸣,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为深沉和强烈。同时,诗人通过“苦吟莫向朱门里”的表述,表达了对富贵人家不闻不问的愤怒和不屑。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的人道关怀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蛩》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郭震所作。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即公元712-756年。这一时期,郭震身处盛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活跃。而在这美好的时光背后,却也潜伏着危机。
在这个时代,郭震曾任御史大夫,以刚直不阿著称。然而随着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的崛起,朝政逐渐腐败,让这位刚正的诗人感到忧国忧民。他与当权者不合,长期遭到排挤和贬谪,因此有诸多借物抒怀之作。其中《蛩》一诗便表达了他对人生失意和对国家的担忧。
在诗歌中,郭震通过描述蟋蟀的鸣叫来表达自己身处困境却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易水风萧”句借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象征诗人的坚定意志。同时,他还以"夜深千帐灯"比喻民间疾苦,表现出他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