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就像那自由翱翔的白鸥消失在茫茫天际,谁又能束缚它飞越万里的翅膀呢?

去完善
释义
怏怏:不满的样子;踆踆:徘徊不前。

去完善
赏析
全诗共二十二韵,结构严谨,情感充沛。开篇以对比手法点明主题,揭示社会现实的不公平。接着叙述个人早年的才华横溢与远大抱负,展现了青年杜甫的自信与豪情。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他的梦想逐渐破灭,转而描绘出一个落魄文人的艰辛生活。最后部分则流露出复杂矛盾的心理,既有不甘沉沦的决心,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挣扎。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具体细节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两句,生动地表现出其寄人篱下的窘迫状态。结尾处“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更是借景抒情,寄托了杜甫渴望摆脱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这种既悲凉又倔强的情感贯穿始终,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杜甫困居长安之时。彼时,诗人已过而立之年,满腹才华却仕途坎坷。他早年游历四方,自信能致君尧舜、匡扶天下,然而现实残酷,科举失利,干谒无门。在长安的十三年间,他饱尝人情冷暖,目睹权贵奢华与寒士落魄的鲜明对比。此诗是写给尚书省左丞韦济的自荐之作,既倾诉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又表达了对理想和人格尊严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