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邬子寨下
已谒龙君庙,明朝早过湖。
傍沙船尽泊,经火地多枯。
秋至昏星易,空长楚月孤。
萧条村戍内,更点有如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经参拜了龙王庙,明天清晨会路过湖泊。
停靠在沙滩边的船只已经停泊,经过火灾的地方大多已经变得荒凉。
秋天到了黄昏时分星星更容易出现,天空中只有孤独的楚地月亮。
村庄里的守卫显得格外冷清,夜晚的打更声若有若无。
去完善
释义
已谒:已经参拜了
龙君庙:传说中龙王的庙宇
明朝:明天
早过湖:早点经过湖泊
傍沙:靠近沙滩
船尽泊:船只全部停靠
经火:经历火灾
地多枯:土地大部分干枯
秋至:秋天到来
昏星:黄昏的星星
易:变化
空长:天空变长
楚月:楚国(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
孤:孤独
萧条:冷落
村戍:村庄的守望楼
更点:古代夜间报时的一种方式
有如:好像
去完善
赏析
《宿邬子寨下》是南宋诗人翁卷的一首描绘军旅生活的诗作。诗中,作者以自己参观龙君庙后的所见所闻为主线,通过对周边景物的描述,展现了战乱的荒凉景象和对和平的渴望。
首联“已谒龙君庙,明朝早过湖”,作者在拜祭龙君庙之后,于明晨就要渡过湖泊继续前行。这里的“龙君庙”可以理解为供奉龙王的神庙,暗示着诗歌的背景可能是在一个临水的地区。而“明朝早过湖”则表明了时间的紧迫和行程的安排。
颔联“傍沙船尽泊,经火地多枯”,描述的是停靠在沙滩旁的船只以及经过战火摧残的土地。“傍沙船尽泊”表现的是战后疲惫的士兵在岸边暂时休息的场景;“经火地多枯”则是刻画战争给土地带来的破坏,土地由于战火变得荒芜贫瘠。这里揭示了战乱的现实和苦难的民生。
颈联“秋至昏星易,空长楚月孤”,描述的是秋天到来的星空变化以及孤独明亮的月亮。“秋至昏星易”意味着秋季来临,星空随着时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空长楚月孤”则通过描绘夜空中孤独的明月,表达出作者对于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萧条村戍内,更点有如无”,描画的是村落里战时的荒凉景象以及军队的警戒氛围。“萧条村戍内”形象地表现出战时的乡村萧条破败,充满荒凉;“更点有如无”则是通过描写军营中的警备状况,表达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更点有如无”也寓意着战乱时期,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整首诗,翁卷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细腻的描绘手法,将现实中的战乱画面与个人心中的理想景象紧密融合在一起,既真实地反映了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又深情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使得全诗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呼唤和平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邬子寨下》是南宋诗人翁卷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翁卷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翁卷作为一个文人,时常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这种忧虑和对战争的反感。
在诗中,翁卷描述了自己在邬子寨下的住宿经历。这里的“寨”指的是军事防线或防御工事,反映了当时战争环境的紧张。他在诗中写道:“戍楼刁斗鸣,持檄催军程。”这两句描绘了戍楼的刁斗声和催征的檄文,传达了战争的氛围和紧张气氛。
此外,翁卷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山深虎豹穴,地僻豺狼鸣。夜雨连春泽,归田定几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宁静的渴望,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