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避寇
前年十月间,胡兵满大梁。
小臣阻天对,血涕夜沾裳。
去年十月间,左省谪征商。
扁舟归无处,江浙俱豺狼。
今年十月间,叛卒起南方。
官兵且二万,一旦忽已亡。
一身幸无责,奉亲走穷荒。
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
空山四十日,画饼诳饥肠。
朅来古招提,和气霭修廊。
迎门有禅伯,梵行照穹苍。
却念客无归,烧猪饭苏郎。
方袍二百指,祖灯其复光。
中有护法人,义气干天枪。
倒床得甘寝,不知冬夜长。
明朝曹夫子,破浪飞危樯。
入门郁春色,满船载琼浆。
高谈惊霹雳,佳句刻琳琅。
那知奔窜中,一乐得未尝。
何当扫阴雪,四海共春阳。
便携我辈人,浩歌归醉乡。
世事如奕棋,臧否均亡羊。
蓑衣可钓月,底处是金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去年的十月份,战争笼罩了大梁城。
忠诚的官员激愤对抗外敌,夜晚时血泪沾满了衣裳。
而在去年的十月份,我在左省被贬为了征税的小吏。
坐一叶扁舟找不到回家的路,江浙之地都已变成了豺狼横行的地方。
时间到了今年的十月份,叛军从南方起事。
二万的官兵刹那间就消亡了,我因未曾任职而侥幸逃过责任,带着父母亲人四处逃难。
天大地大,我们却无处藏身。
我们在荒山中躲藏了四十天,靠画饼充饥度日。
逃难来到了古寺,走廊里充满了祥和的气氛。
门口迎接我们的高僧,他们崇高的品行照亮了穹苍。
又想到客人无处可归,于是邀请苏郎共进晚餐。
这里有200位身着僧袍的僧人,他们将佛法之光重新点亮。
其中更有护卫佛法的人,他们的道义勇气直冲云霄。
在这里我得以躺卧安眠,不再担心冬夜的漫长。
明天早晨,曹夫子驾船破浪而来,船上满载美酒佳肴。
他的言谈如惊雷般震撼人心,诗句犹如刻在宝石上一般美妙。
没想到在逃亡中竟能得到如此愉悦的时光。
希望有一天能够清除这阴霾的乌云,让四海共享春天的阳光。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一起高歌饮酒,回归那个美好的世界。
世事就像下棋,无论输赢都已经如同丧家之犬。
比起金章,还是披着蓑衣去江边垂钓月亮来得自在啊。
去完善
释义
1. 大梁:地名,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此处代指河南地区。
2. 左省:官署名,此处指北宋时期的工部。
3. 征商:指征收商税的官员,这里借指贬谪外放的官员。
4. 扁舟:指小船。
5. 江浙:指江苏和浙江两个省份。
6. 官兵:指政府军队。
7. 顷刻:形容时间短暂。
8. 奉亲:指侍奉父母。
9. 天宇:指天空。
10. 穷荒:指偏远荒凉的地方。
11. 画饼:比喻虚幻的希望或毫无用处的东西。
12. 朅来:指来到。
13. 古招提:指古代僧人的住处。
14. 和气:指和谐气氛。
15. 禅伯:指僧人。
16. 梵行:指佛教修行。
17. 烧猪饭:指寺院招待客人用的素食。
18. 苏郎:指僧人的尊称。
19. 方袍:指僧袍。
20. 护法人:指护法僧人。
21. 干天枪:形容气势非凡。
22. 倒床:指躺下休息。
23. 得甘寝:指得到安稳的休息。
24. 危樯:指高高的桅杆。
25. 晋陵:古县名,位于江苏省南部,今常州一带。
26. 浪:指波浪。
27. 琼浆:指美酒。
28. 高谈:指畅谈。
29. 霹雳:指雷声。
30. 佳句:指优美的诗句。
31. 刻琳琅:指刻在玉器上的美玉。
32. 那知:指哪里知道。
33. 一乐:指一次快乐。
34. 何当:指何时。
35. 阴雪:指阴霾的天气。
36. 四海:指全国各地。
37. 共春阳:指共享春天的阳光。
38. 浩歌:指放声歌唱。
39. 醉乡:指酒后的境界。
40. 世事如奕棋:指世事变幻无常。
41. 臧否:指善恶得失。
42. 亡羊:指丢失了羊。
43. 蓑衣:指蓑衣草编成的雨具。
44. 钓月:指在月光下钓鱼。
45. 底处:指何处。
46. 金章:指官印。
去完善
赏析
《玉山避寇》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长篇五言诗。在这首诗中,邓肃以自述的方式描绘了他在战乱时期辗转流亡、寻求庇护的经过。诗中的情感跌宕起伏,从悲愤到欣慰,再到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
首先,诗人通过回忆前年、去年和今年的战乱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叙述过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胡兵满大梁”、“左省谪征商”等,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随后,诗人描述了自己为奉养亲人而四处奔走、避难的艰辛经历。他巧妙地运用了“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的对比,突显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无助与无奈。紧接着,诗人又通过描绘自己在古庙中遇到的温暖场景,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互助精神。
诗的高潮部分是诗人与曹夫子等人的相遇。在这段中,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如“破浪飞危樯”、“满船载琼浆”、“高谈惊霹雳”等,展现了他们在困难时期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最后,诗人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他的美好愿望。他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们可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志,向往着在田园生活中度过余生。
总之,《玉山避寇》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篇。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存意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邓肃卓越的诗才,也让我们看到了宋末人民在生活压力下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山避寇》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描绘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即南宋初年。在这个时期,金国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邓肃在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金兵攻陷汴京后南逃至江西,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的阴影笼罩着百姓生活。金兵南下,侵扰江南地区,使得百姓不堪其苦。邓肃在南逃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他将这些感受融入到了这首诗歌中。在诗歌中,他以玉山为背景,通过对山中避难者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苦难生活和渴望和平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