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帚斋见寄
栖栖惯听鼓鱼声,心印相传第几灯。
江有白鸥闲似我,地惟苍藓懒于僧。
吟难用世皆东野,穷亦忧时祗少陵。
多谢故人相厚意,一笺当暑敌凝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不能改变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忧虑。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现代白话文的译文:
一直习惯于聆听清晨的鼓鱼声,心灵深处传来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
江上的白鸥与我一样悠闲自得,而地上的苍藓却比僧人还要懒散。
吟咏诗歌难以被世人理解,就像唐代诗人东野圭吾那样;生活困顿也要担忧国家,就如同杜甫那样。
感激那些了解我的老朋友,他们的关爱如同一封信,在炎热的夏天给我带来一丝清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栖栖:形容心神不定,忙碌的样子。
2. 鼓鱼声:指击鼓捕鱼的声音。这里借指渔民的生活。
3. 心印相传:心灵相通的友谊。心印,指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4. 第几灯:表示两人之间的友情如同明灯一样照亮彼此的人生道路。
5. 白鸥:指生活悠闲的人。这里暗指作者自己。
6. 苍藓:指古老的青苔。这里借指寺院中的景物。
7. 用世:指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里表示写诗难以被世人理解。
8. 东野:唐代诗人孟郊的字。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困境。
9. 少陵:唐代诗人杜甫的别号。这里用来表示诗人关心国家和民生。
10. 故人:指老朋友。这里指诗歌的作者和刘黻。
11. 一笺:一封信。这里指刘黻写给作者的信。
12. 当暑:正值炎热的夏天。
13. 凝冰:凝固的冰块。这里形容信中的文字让人感到凉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和帚斋见寄》,是诗人刘黻与朋友间的一次唱和之作。首联以“鼓鱼声”为引,描绘出诗人的隐逸生活,而“心印相传”则体现出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友情;颔联则以“白鸥”“苍藓”等形象,表达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颈联则借用了两位著名诗人的名字(东野、少陵)来表达对世态的忧虑;尾联则是诗人对友人来信的感激之情,表示这封信如同一剂清凉药,使其在炎炎夏日中感到清凉舒适。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帚斋见寄》刘黻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末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12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刘黻作为一个文人和官员,身处一个政治局势复杂、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环境。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及第到出仕为官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南宋朝廷的衰落以及金人的侵略。
在《和帚斋见寄》这首诗中,刘黻通过描绘自己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诗中提到的“我思孔孟时”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关注,希望能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来挽救国家的颓势。而诗句中的“拂衣去天畔,煮海看月升”则表达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向往,暗示了他对这个腐败官僚体制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