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
四海名山曾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
山前向见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我游历过的众多名山中,这个景色难以用笔墨描绘出来。在山前,我看到一个白发老者,他感慨这一生都无法欣赏够这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海滨的灵峰山麓,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2.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3. 名山:著名的山峰,这里指雁荡山。
4. 过目:看过,浏览过。
5. 就中:其中。
6. 难图录:难以用图画来记录或表达。
7. 向见:刚才看到。
8. 白头翁:指白发苍苍的老人。
9. 一生:一辈子,终生。
10. 看不足:欣赏不够,表示对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首句“四海名山曾过目”表达了诗人游历过的各地名胜景观,突出了其丰富的阅历和对山水风光的热爱。接下来的“就中此景难图录”则强调了雁荡山之美无法用图画和文字完全传达出来的特点。
在诗的后两句“山前向见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中,诗人以白发老者的形象出现在山前,他由衷地感叹自己一生都看不够这样的美景。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诗人的豪爽性情,也突出了雁荡山风景的魅力。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激情表达了对雁荡山的无限敬仰与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雁荡山》是宋代高僧释惟一的游仙诗,描绘了诗人对雁荡山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仙境之情。这首诗歌创作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当时诗人身处江南地区的名胜之地。
在至道二年的时光里,正值北宋初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的时期,南宋佛教逐渐走向鼎盛,文人墨客对山水风光的咏颂也是空前的热烈。释惟一作为禅宗高僧,本应在深山古刹清修,但他却以乐观的心态、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大自然的美好,并留下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篇。而《雁荡山》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在这首诗歌中将雁荡山的奇异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寄情于山水,将游山玩水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除了表达出诗人的隐逸思想外,还揭示了他对大自然壮美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展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