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杜鹃
众禽栖息不闻声,独向三更月里鸣。
终日劝归归未肯,故教枕上听分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各种鸟类在休息时都不发出声音,只有在大半夜的三更时分才会鸣叫。它们整天都在劝说其他鸟类回家,但其他人并不愿意听从,因此只有在枕头上来仔细倾听它们的叫声。
去完善
释义
1. 众禽:指其它各种鸟类;2. 三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此处指深夜时分;3. 月里:在月光之下;4. 终日:整天;5. 归:回家;6. 故教:故意让;7. 枕上:躺在床上。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杜鹃”作为主题,并表达了其对“杜鹃啼血”的深深理解。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杜鹃”的声音响彻在寂静的夜晚,使得诗人无法入睡。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他借此表达出自己内心中的挣扎与矛盾。
一方面,诗人听到杜鹃鸟的叫声而陷入深深的沉思。杜鹃这种执着的呼唤,使他联想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坚持与付出。另一方面,诗人又以自我嘲讽的方式指出,即使杜鹃一直在提醒、劝告,但自己依然未能听从它的声音,依旧执着于自己的道路。所以,他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真实地感受到杜鹃的呼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杜鹃》是南宋诗人舒邦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听到杜鹃啼鸣时的感慨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无奈之情,同时也传达了思念家乡、渴望团聚的愿望。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舒邦佐正身处异地,远离故乡。在这段时间里,他可能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等困苦生活,这对他的情感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宋对峙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战争和政治斗争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家庭离散,亲人难以团聚。这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之恩的可贵,也激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