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醉眠亭

标题包含
醉眠亭
松陵江畔客,筑室从何年。 世俗徒纷纷,不知李子贤。 在彼既不知,不如醉且眠。 声名衮衮谁知命,醉非爱酒眠非病。 长江浑浑无古今,群山回合来相映。 呼奴沽酒不可迟,买鱼斫鲙烦老妻。 何必纫绳系飞兔,百年长短空自知。 直将竛虱视天地,冥冥支枕穷四时。 九衢足尘土,朱门多是非。 秋风老莼鲈,扁舟何日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松陵江边的游子,何时建起了那幢房子? 世人忙碌地生活着,却不懂得李先生的贤能。 既然他们不了解你,不如沉醉于美酒之中,倒头就睡。 名声固然重要,但谁能理解命运的安排? 醉酒并非爱好,沉睡也不是疾病。 长江滚滚,不分古今;群山环绕,相互映衬。 唤仆人赶紧去买酒,别让老妻担心。 不必费心寻找飞兔,生命的长短只取决于自己。 看那虱子悠游天地之间,安然度过四季交替。 繁华街头尘土飞扬,豪门深院是非众多。 秋风渐起,老去的莼菜与鲈鱼,何处才能寻得一叶扁舟,回归宁静。
去完善
释义
1. 松陵江畔客,筑室从何年:松陵是吴江的一个古称。王观这首诗以“松陵江畔”起首,意味着他已经来到了这块地方,并且开始构想居住在这里的生活。这里的“筑室从何年”,是诗人思考的起点,他设想了在此地建筑房屋的历史年代。 2. 世俗徒纷纷,不知李子贤:这两句诗中,“世俗徒纷纷”是指世俗之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纷扰不宁,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不知李子贤”中的“李子”指的是李钟毓,他是苏轼的朋友,也是王观的好友。这里说世俗不知道李子的贤能,实际上透露了王观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3. 在彼既不知,不如醉且眠:这两句意思是既然世俗之人不能理解我的想法,那我就索性抛开这些纷扰,用沉醉和睡眠来面对生活的困扰。 4. 声名衮衮谁知命,醉非爱酒眠非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名声的看法,他认为世人的重视名声是一种虚妄的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应当在于个人的内心体验。通过对比“醉非爱酒眠非病”与上句“声名衮衮谁知命”,更显得前者的重要性。 5. 长江浑浑无古今,群山回合来相映:这两句借长江和群山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空和历史的感悟。长江滚滚东去,如人生之无常;而群山环绕,如同命运的轮回。这种感受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时间,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6. 呼奴沽酒不可迟,买鱼斫鲙烦老妻: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日常。他呼唤仆人去打酒,同时也让妻子为自己准备美味的鱼脍。这种生活细节的描述,体现出诗人陶醉于平凡生活中的乐趣。 7. 何必纫绳系飞兔,百年长短空自知:这两句意味着诗人觉得人生在世,不必太过执着于功名利禄等外在事物,因为人生的长短终究只能由自己来把握。 8. 直将竛虱视天地,冥冥支枕穷四时:诗人将自己比喻为蚂蚁,即使渺小,也要勇敢地面对广阔的世界。这句诗句表达出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9. 九衢足尘土,朱门多是非:这里的“九衢”指的是繁华的都市街道,“朱门”则是指富贵人家的宅门。诗人通过描述城市的喧嚣和豪门的争斗,暗示了世俗社会的复杂和险恶。 10. 秋风老莼鲈,扁舟何日归: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渴望从纷扰的世事中脱身,回到自己心灵宁静的家园。这里的“莼鲈”是指家乡的美食,而“扁舟”则寓意着诗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和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去完善
赏析
《醉眠亭》是一首描绘诗人王观在松陵江畔过隐居生活的诗歌。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他在江边筑室而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人在开篇便提到自己在松陵江畔筑室而居,显示出他对这种生活的热爱。紧接着,诗人通过讽刺世俗之人无知,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认可和骄傲。然而,既然世人都不理解他,那么他就选择沉醉于美酒和睡眠之中,远离尘世纷扰。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长江的浩渺和群山的壮丽,表达了自己在自然美景中的愉悦心情。他还写到让家奴去购买美酒和鱼类,麻烦妻子为他准备佳肴,以此展现他生活之中的平凡琐事和亲情温暖。 随后,诗人通过对比朱门的繁华与尘世的喧嚣,再次强调了自己选择隐居的理由。他将自己比作天地的缩影,在冥冥之中支撑着万事万物。而这种状态,正是他真正的内心向往。 最后,诗人感慨秋风吹过的莼菜鲈鱼,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回到故乡,结束这隐逸的生活。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世事的嘲讽,更有对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醉眠亭》是北宋诗人王观的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仁宗时期(1049年-1063年),此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文人墨客多寄情于山水之间。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观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文人,却因科举落第而未能进入仕途。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在诗酒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喜欢游历山水,结交诗友,饮酒赋诗,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在《醉眠亭》一诗中,王观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他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这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既体现了王观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