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
鸡唱催人起,又生前去愁。路明残月在,山露宿云收。
村店烟火动,渔家灯烛幽。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雄鸡报晓催人起,离愁挂心前路遥。明月照亮夜行路,山巅云雾悄然消。
乡村炊烟袅袅起,渔民灯火暗处照。追名逐利不停歇,奔波辛劳何时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催:催促。
2. 前:向前,前往。
3. 生:发生,生出。
4. 路明:道路明亮。
5. 残月:指将落的月亮。
6. 露宿:在露天过夜。
7. 云收:云彩散尽。
8. 村店:乡村的客栈。
9. 烟火:炊烟;灯火。
10. 渔家:从事渔业的人家。
11. 趋名:追求名誉。
12. 趋利:追逐利益。
13. 行役:出行,奔波。
去完善
赏析
《早行》是宋代诗人王观的一首五言诗,描绘了清晨出行时的景象。全诗以鸡鸣、残月、露宿云收等意象,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农村早行的场景。诗人以“催”、“愁”两个词语表达出时间紧迫和心中的忧虑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世人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的无奈现实。
首句“鸡唱催人起”,点明了时间的紧迫性,象征着人们为了生活而早早起床,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同时,诗人用“催”字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无奈和挣扎。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早行路上的自然景色——“路明残月在,山露宿云收”,表达了旅行者心中那种孤独和寂寥的情绪。随着月亮逐渐隐去,云雾慢慢散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旅途中的艰辛却依然存在。
紧接着,诗人转向描绘旅途中的人文景观——“村店烟火动,渔家灯烛幽”。这两句表现了乡村中宁静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暗示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辛。村落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渔民家中的灯火昏暗,显示出人间的温情和生活的艰辛并存。这种对比手法使诗作更加丰富多元,也使读者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最后两句“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道破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人们为了名利而不懈努力,奔波劳碌,而这种生活究竟何时才能结束呢?诗人以发问的形式提出了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思考。这首诗通过对早行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们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辛劳,以及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懈努力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行》是北宋著名词人王观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篇。这首诗意境开阔,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科举制度已经普及,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科举考试,以求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王观也不例外,他是一位勤奋好学的才子,年轻时就饱读诗书,志向远大。然而,命运弄人,尽管王观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这让他倍感挫折。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北宋时期,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方面,统治者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另一方面,民间百姓的生活困苦,战乱频繁。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将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中,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境遇。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早行》一诗正是王观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作品。诗人在旅途中感受了自然界的壮美,同时也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通过描绘早行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个人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