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九江送方干归镜湖

标题包含
九江送方干归镜湖
一樯悬五两,此日动归风。客路抛湓口,家林入镜中。 谭余云出峤,咏苦月欹空。更若看鳷鹊,何人夜坐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条船儿挂起五两帆, 今日顺风欲回家乡。 客行之路已远离湓口, 家园山林现于镜中央。 谈论之余云朵漫过山头, 吟咏之间月亮弯弯倚天。 想要一起看鳷鹊楼夜景, 哪个知音能与我共度长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2. 方干:唐朝诗人,曾任镜湖(又称鉴湖)镇官。 3. 五两:古代测风的工具,即五两帆。 4. 归风:指顺风而行的船。 5. 客路:指出门远行之路。 6. 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南的湓浦口,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之间,是当时的水陆交通要冲。 7. 家林:家园。 8. 镜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因湖面如镜而得名。 9. 谭余云出峤:指谈论诗词时,云彩从山巅升起。 10. 咏苦月欹空:指在月光下吟咏诗篇,月亮倾斜于天空。 11. 鳷鹊:汉武帝时期在长安建造的一座高楼。 12. 夜坐:夜晚坐观楼台。
去完善
赏析
《九江送方干归镜湖》是晚唐诗人曹松送别友人方干归乡之作。此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在诗歌赏析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首联“一樯悬五两,此日动归风”中的“五两”是指古代船只上悬挂的风向标,此处用以象征船只和离别。“归风”则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表达出离别在即的感伤氛围。 接着,颔联“客路抛湓口,家林入镜中”描述了方干即将离开九江去往家乡镜湖的情景。诗人用“抛”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方干离去的决绝,而“家林入镜中”则寓意着方干将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方干归乡的祝愿和对友情的珍视。 颈联“谭余云出峤,咏苦月欹空”描述了两人离别的场景。诗人通过“谭余云出峤”来形容他们的交谈如同山间的云雾缭绕,充满了诗意。而“咏苦月欹空”则是诗人借用月的意象,表达自己对方干归乡之路上的担忧和牵挂之情。这一联展现了诗人与对方干深厚的友谊以及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最后,尾联“更若看鳷鹊,何人夜坐同”则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期许。诗人提到“鳷鹊”,这是古代建筑物的顶端装饰物,用来代表高楼。这句意为,若能在高楼上相会,又有谁会在夜晚陪伴呢?诗人借此抒发了对重逢的期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九江送方干归镜湖》,是晚唐诗人曹松所创作的。诗曰:“秋江待得远人还,却拥寒云覆钓船。越井庐洲都是梦,镜湖鸥鸟莫惊眠。”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哀伤、思念和期待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873-907年),正值黄巢起义之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此时,诗人曹松历经宦海浮沉,内心深感世事无常。他的诗歌多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曹松结识了方干等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相互激励。然而,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他们不得不各自奔波,谋求生计。在这首诗中,曹松表达了他对友人方干的牵挂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