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瀑布
万仞得名云瀑布,远看如织挂天台。
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
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
欲知便是银河水,堕落人间合却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数英寻被称为"云瀑布"的地方,远远望去如同天空中的银瀑挂在天台上.
这个比喻不需要用珍贵的尺子去衡量, 它的壮丽如同用金子打造的剪刀也无法裁剪。
它喷涌在树林枝头如同夏日里的一场大雪,倾注在岩石之上如春雷轰鸣。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银河的水,掉落到人间之后又重新汇聚起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台:即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有著名的天台山瀑布。
2. 万仞:形容很高,此处指瀑布的高度。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八尺。
3. 云瀑布:形容瀑布飞流而下如同云朵般壮观。
4. 如织:形容瀑布水流密集,如同编织的织物挂在山上。
5. 宝尺:贵重的尺子,这里比喻难以测量瀑布的高度。
6. 金刀:金属制的刀具,这里比喻难以裁剪瀑布的水流。
7. 喷向林梢:瀑布水流喷洒到树林的树梢上。
8. 夏雪:夏天的雪花,这里形容瀑布水雾在阳光下形成的美丽景象。
9. 春雷:春天的雷声,这里形容瀑布倾泻下来的声音。
10. 银河水:银河中的水流,这里比喻瀑布如同银河降落到人间。
11. 合却廻:应该返回的样子,这里表示瀑布流淌后又汇合在一起。
去完善
赏析
《天台瀑布》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描绘天台瀑布的诗。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天台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联“万仞得名云瀑布,远看如织挂天台”,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天台瀑布的高耸壮观。诗人用“万仞”来形容瀑布的高度,突出其险峻之势;又通过“如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飞流而下的动态之美。同时,“挂天台”的描述则强调了瀑布所在的地理位置,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天台瀑布的魅力。
颔联“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进一步赞美了瀑布的形态之美。诗人通过对比宝尺和金刀,暗示天台瀑布的雄浑壮观难以用具体尺度去衡量,甚至连锋利的金刀也难以裁剪它的美丽。这种表达手法既突显了瀑布的壮丽,也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颈联“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瀑布的景象。诗人以“夏雪”喻瀑布水花四溅的场景,表现出瀑布激荡的水声,使读者仿佛听到了夏日清凉的雪花飘落的声音;又以“春雷”形容瀑布落在石头上的声响,突显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这两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瀑布声形的独特感受。
尾联“欲知便是银河水,堕落人间合却廻”,运用寓言的手法,将天台瀑布比作银河之水。诗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融入现实景物,赋予天台瀑布神秘的色彩。同时,“堕落人间合却廻”的表述则意味着瀑布来自天界,最终又将回归天界,暗含了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台瀑布》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天台山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874年前后。在这个时期,曹松作为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对自然风光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独特的见解。他游历各地,以诗歌记录所见所感,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
在天台瀑布的创作背景下,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萧条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了远离世俗纷扰,隐居于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曹松也是如此,他在游历天台山时,被天台瀑布的壮观景象深深吸引,从而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