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
垂白商于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
木弓未得长离手,犹与官家射麝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普通百姓生活的古诗歌。现在我将它译为优雅的现代白话文:
白发苍苍的老者住在乡下,子孙满堂使他忙碌不已。
手中拿着木制的长弓,却未曾离开过手。
仍然和官府一同捕猎麝香。
去完善
释义
1. 商山: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境内。
2. 垂白:指头发花白,形容年老的形象。
3. 商于:即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内乡县。这里代指曹松居住的地点。
4. 木弓:用木头制作的弓箭。
5. 离手:离开手中,意味着放弃使用。
6. 麝香:麝香鹿分泌的香料,可作药材,因有强烈的香气,常用于制作香水。
去完善
赏析
《商山》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商山地区的诗。诗人以朴素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商山地区百姓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们勤劳、纯朴的品质以及生活的艰辛。
“垂白商于原下住”一句,“垂白”指年老,“商于原下”指的是商山一带的农村地区。这句诗描绘了老年人在商山地区辛勤劳作的场景,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苦。
“儿孙共死一身忙”,儿孙们共同分担繁重的劳动,老人依然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这句话揭示了农民家庭共同劳作的传统美德,也表现了农民生活的繁重。
“木弓未得长离手,犹与官家射麝香”这两句诗,“木弓”是古代常见的狩猎工具,“官家”指的是朝廷官员。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描述了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为官员提供麝香等珍贵物品。这是封建社会农民遭受剥削的象征,表达出诗人对这些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商山》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时期(806-820年),此时正是唐朝中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日益严重的时期。
曹松生活于唐玄宗至唐懿宗年间,历经了盛唐到中晚唐的变迁。他在青年时期曾参加过科考,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于科举制度产生了一定的批判和讽刺。同时,他在游历四方的过程中,也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这些都成为他创作诗歌的重要素材。
在《商山》这首诗中,曹松以商山为背景,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和对世间不公平现象的愤懑。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