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
及第兼归觐,宜忘涉驿劳。青云重庆少,白日一飞高。
转楚闻啼狖,临湘见叠涛。海阳沈饮罢,何地佐旌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并回家探望,应该忘记路途的疲劳。青云中的光辉再少一些,白天的阳光也会更加明亮。在楚国听到猿猴的啼叫,临近湘江看到层层波涛。在海阳饮酒之后,将在哪里辅佐军旗呢?
去完善
释义
及第:科举考试及格及第,这里指中举。
连州:位于广东省西北部,隋唐时设连州。
觐省:拜见父母,此处的“省”即“探亲”之意。
重庆:寓意幸福快乐之事接连而至。
楚:指湖南省、湖北省一带。
啼狖(yòu):指猿猴的叫声。
湘:湘江,湖南省的主要河流。
叠涛:重叠的波涛,形容波涛汹涌。
海阳:海阳县,位于现在的广东省潮州市。
沈饮罢:饮酒之后沉醉的状态。
旌旄(jīng máo):古代用以指挥或标志军队战斗阵列的旗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曹松写给朋友邵安石的,祝贺他科举及第并回乡省亲的。诗人首先指出,在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之后,应忘记旅途的疲劳。接着,他以青云、白日的比喻来赞美邵安石的才华与前程,预示着他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诗人还提到他在旅途中听到的哀鸣的猴子,以及看到的湘水边层层叠叠的波涛,这些都象征着邵安石即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最后,诗人祝愿他在海阳的沉饮之后,能够在某个地方协助国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整首诗以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厚的友谊为基础,表达了对邵安石的真诚祝福和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890年左右,曹松创作了这首诗《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这一时期,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科举制度逐渐被官僚集团所掌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曹松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深感忧虑。
曹松本人一生困于场屋,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才中了进士,时年70多岁。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面以及知识分子在功名道路上的艰辛。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邵安石的及第充满羡慕之情,也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
邵安石及第后回乡探亲,即“觐省”,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尊亲敬祖的传统习俗。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感慨和对邵安石的祝贺。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关爱和牵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