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三篱盖驰道,风烈一无取。时见牧牛童,嗔牛吃禾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个藩篱圈住了快速道路,猛烈的风吹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偶尔可以看到放牛的孩童,责怪他们的牛吃了庄稼。
去完善
释义
1. 南朝:这里指历史上与北朝相对立的南方诸政权,如宋、齐、梁、陈等朝代。
2. 曹松:唐朝诗人,字梦徵,今浙江义乌人。其诗风沉郁,多咏史抒怀之作。
3. 三篱盖驰道:意为三条篱笆覆盖了驰道,这里的篱笆是指古代农民为护庄稼而设置的围栏。
4. 风烈一无取:形容狂风肆虐,毫无收获。烈,指猛烈的风。无取,指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5. 牧牛童:放牛的儿童。
6. 嗔牛吃禾黍:嗔,责怪之意;禾黍,指农作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责怪牛吃掉了庄稼。
去完善
赏析
《南朝》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南北朝时期的场景。首句“三篱盖驰道”,描述了篱笆将宽阔的驰道分隔成三个部分,体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接下来的“风烈一无取”,则传达了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激烈而复杂的特征。
诗的后两句“时见牧牛童,嗔牛吃禾黍”,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乡村画面:放牛的孩童抱怨着他们的牛在吃庄稼。这句以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揭示了南朝时期农业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农田的保护意识。同时,这个画面也传达出诗人对南朝时期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朝》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源于公元9世纪的中国历史时期——唐朝末年,此段时间内有南朝、北朝对峙的历史事件。在诗歌的营造中,作者使用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特性作为比喻和象征,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即唐朝末期,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曹松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通过对南朝历史的反思,揭示出统治者腐败、战争频仍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英雄豪杰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无力。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诸多历史事件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让曹松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些历史知识和人生际遇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画卷,使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