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
晓色教不睡,卷帘清气中。
林残数枝月,发冷一梳风。
竝鸟含钟语,欹荷隔雾空。
莫疑营白日,道路本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拂晓的光线让我无法入睡,我卷起窗帘,享受着清新的空气。
树林里的残月映照着几枝稀疏的树枝,感觉像是寒风在梳理着它们。
鸟儿们呼朋引伴,它们的叫声犹如钟声一般回荡在空中;倾斜的荷叶在水面上,仿佛隔着一层雾气。
不要怀疑光明的到来,人生的道路原本就充满了无尽的可能。
去完善
释义
1. 晓色:破晓时的曙光。
2. 卷帘:拉起窗帘。
3. 清气:清新的空气。
4. 林残数枝月:月光透过树林的残枝映照下来。
5. 发冷一梳风:梳子般的微风带来寒冷的感觉。
6. 竝鸟:指并飞的鸟儿。
7. 含钟语:这里形容鸟儿的鸣叫声好像钟声一样悠扬。
8. 欹荷:倾斜的荷叶。
9. 隔雾空:隔着雾气看去显得若隐若现。
10. 莫疑:不要怀疑。
11. 营白日:经营白昼,指努力过日常生活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晨起》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清晨的景象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
首联“晓色教不睡,卷帘清气中”,诗人以清晨的阳光为引子,描述了在晨曦中的感受。诗句中的“晓色”、“清气”两个词分别传达了天色的变化和清新的空气,表达了诗人对早晨的喜爱。
颔联“林残数枝月,发冷一梳风”,进一步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月亮、树林、微风等元素的运用,形象地展示了清晨的氛围。同时,“残月”和“冷风”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使画面更加生动。
颈联“竝鸟含钟语,欹荷隔雾空”,继续展现了诗人的观察力。他捕捉到了鸟儿清晨的鸣叫和水面上雾气的朦胧景象,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中,“含钟语”和“欹荷隔雾空”这两个意象巧妙地传达了声音和视觉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尾联“莫疑营白日,道路本无穷”,则是对人生道路的哲学思考。诗人以“营白日”来比喻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并提醒人们不要怀疑这个过程。最后两句“道路本无穷”,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认为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晨起》是唐朝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创作于唐宣宗时期,约公元85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曹松虽然屡试不第,但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以诗抒发胸臆。
在这个时期,唐代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宦官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然而,由于唐宣宗的励精图治,国家暂时呈现出中兴景象。这种局面使得文人士大夫们在关注国事的同时,也能寄情山水,欣赏自然之美。
曹松作为一位文人,虽然科举失利,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在这首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晨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热爱和珍视。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趁月乘朝兴,重寻钓矶东。”这句诗句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