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李翰林
李白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
昔朝曾侍玄宗侧,大夜应归贺监边。
山木易高迷故垅,国风长在见遗篇。
投金渚畔春杨柳,自此何人系酒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尽管李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名声却流传四方。
他曾在唐玄宗身边侍奉,如今却在贺知章的居所附近安眠。
山水依然青翠,却让人难以找到他的墓地,只有那些遗篇仍然被世人传颂。
江边的垂柳轻拂着水面,从此再也没有李白饮酒的船只经过。
去完善
释义
《吊李翰林》:本诗是唐朝诗人曹松为悼念李白所作的诗。李翰林是李白曾经担任的官职。
1. 李白虽然成异物:“异物”指死亡的人。此句意指尽管李白已去世,但名声仍然广为流传。
2. 逸名犹与万方传:“逸名”指的是李白的盛名;“万方”泛指全国各地。这句说,李白的名声还在全国各地传播。
3. 昔朝曾侍玄宗侧:“昔朝”指过去的时候;“玄宗”即唐玄宗李隆基;“侧”指身边。这句回顾李白过去在唐玄宗身边的时光。
4. 大夜应归贺监边:“大夜”比喻人死亡;“贺监”指贺知章,曾任秘书监,李白曾以诗向他求教;“边”指附近。这句想象李白去世后,灵魂可能回到贺知章附近的冥界。
5. 山木易高迷故垅:“山木易高”指山林中的树木容易长高;“迷故垅”指坟墓可能被树林遮挡。这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李白的坟墓可能会被草木遮盖。
6. 国风长在见遗篇:“国风”指国家风化;“长在”表示长久;“遗篇”指李白留下的诗篇。这句赞美李白诗歌对国家风化的影响是长久的。
7. 投金渚畔春杨柳:“投金渚”是典故,指贺知章晚年辞官回到家乡,曾在湖边投金赠酒家;“春杨柳”象征春天的美好。这句暗示李白去世后的地方环境依然美丽。
8. 自此何人系酒船:“何人”指谁;“系酒船”指用柳条系住酒船。这句问李白去世后,还有谁能像他那样欣赏美酒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吊李翰林》这首诗表达了对李白去世的惋惜之情,同时也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首联“李白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表达诗人对李白仙逝的哀痛和悼念,同时强调李白虽然离世,但其名声已广泛流传于世间。
颔联“昔朝曾侍玄宗侧,大夜应归贺监边”,追忆李白在世时的荣光,他在唐玄宗身边供职,才华横溢,声名显赫;如今他已离世,就如同夜晚降临,远离人间喧嚣。
颈联“山木易高迷故垅,国风长在见遗篇”,感叹时光荏苒,青山依旧在,草木不断生长,掩盖了李白的墓地,但他的诗篇却历久弥新,永存于世。
尾联“投金渚畔春杨柳,自此何人系酒船”,以自然景物为依托,表达对李白离世的哀伤之情。金渚畔的杨柳春风,已不见当年系酒船的李太白,让人感叹世事无常,英雄难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李翰林》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诗,用以悼念李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昭宗时期(公元895年前后)。
在这个时期,曹松身处晚唐,历经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一方面,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诗歌文化却得以延续和发展,许多文人骚客寄情于诗文,表达心中的哀愁和期望。曹松自己也曾经历过流离失所的生活,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因此,他在表达对李白哀悼的同时,也传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此外,李白的逝世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唐朝已经不再是贞观、开元年间的那种繁荣昌盛,而是陷入了内部纷争和外患不断的困境。尽管如此,李白依然以豪放不羁、才情横溢的形象留存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文人墨客敬仰的对象。曹松作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悼念李白来表达他对文人精神和生活态度的尊重,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