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
春饮一杯酒,便吟春日诗。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
鸟啭星沈后,山分雪薄时。赏心无处说,怅望曲江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喝一杯美酒,就想起了春天的诗歌。树枝上的寒气还未消退,而大地的脉络已经感觉到了温暖。夜晚星辰沉落之后,鸟儿开始欢唱;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分开,显露出它的低处。这种美好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能惆怅地望着曲江南边的池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立春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2. 木梢:树木的末梢部分。
3. 地脉:土地的脉络,这里指大地。
4. 鸟啭:鸟儿婉转地啼鸣。
5. 星沈:星沉,星星隐没在夜色中。
6. 山分雪薄:山上的雪渐渐融化,露出了原本的轮廓。
7. 赏心:欣赏美好景色的心情。
8. 怅望:惆怅地遥望。
9. 曲江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处风景名胜,因池水曲折而得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立春日饮酒赋诗的情景以及其内心的感受。首联“春饮一杯酒,便吟春日诗”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和情境。诗人以饮酒和吟诗为乐,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颔联“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通过树木和大地两种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现春天的到来,形象生动。其中,“寒未觉”与“暖先知”对比强烈,使春意更加鲜明。颈联“鸟啭星沈后,山分雪薄时”是对春天的进一步描绘。鸟儿在夜晚啼鸣,星光闪烁;远处的山峰被薄雪覆盖,突显出初春的寒冷。尾联“赏心无处说,怅望曲江池”则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惆怅。虽然春天美好,却无人可以分享这份喜悦,只好独自遥望曲江池,表达内心的失落。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春日》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为公元895年左右。曹松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曹松在青年时期就离家游学,生活颇为清苦,但他勤奋好学,终于考中了进士。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曾多次遭到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个时期的唐朝,政治腐败、宦官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民生疾苦,百姓流离失所。曹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立春这一传统节日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不满和谴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