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标题包含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拿着栗子木制成的拐杖从山洞走出来,一百个里面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虽然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它,但仍然担心山神会知道。月亮的冷光照射着画面,云朵在秋天的天空中移动。应该留着这根拐杖引导我慢慢走路,以后有机会去峨眉山的时候再用它。
去完善
释义
1. 匡山:即今江西庐山。 2. 僧:诗中的主人翁,一位住在匡山的僧人。 3. 榔栗杖:用榔栗木制成的拐杖。 4. 百中无一枝:极言榔栗木稀有珍贵,一百根树枝中也难选到一根适合做拐杖的。 5. 野僧:诗中的主人翁,一位住在匡山的僧人。 6. 岳神:神话传说中掌管山川的神明。 7. 画月:月亮如画的景象。 8. 指云:指向天空中的云朵。 9. 秋片:秋天飘落的树叶。 10. 引蹇步:引导着走路不稳的人前行。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以栗杖为线索,描绘了作者与匡山僧的交流以及对其赠杖的感悟。首联点明了栗杖来源,即来自匡山顶峰,珍贵罕见。颔联表现出作者对获赠的珍视,同时传递了敬畏之心,暗示即使获得如此珍贵的礼物也要遵循自然之道,不要过于贪婪。颈联通过“画月”和“指云”两个生动形象的动作展现出作者在使用时的高度专注。尾联则表达了作者珍惜此杖,期待未来能借助它登临峨眉山的期许。整首诗语言精炼,富有哲理,传达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晚唐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生活仍有一定的不易。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曹松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一直未能取得功名,直至乾符四年(877年)才中进士。这种长期的奋斗历程和考试的挫折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与此同时,唐朝中晚期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许多文人墨客都与僧侣有深厚的交情。曹松本人也与匡山寺的僧人有着密切往来,这首《答匡山僧赠榔栗杖》就是为回应一位匡山僧人所赠的榔栗杖而创作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中晚唐时期的复杂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身的经历和对时代的观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