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闻通寺题僧砌下泉
细声从峤足,幽淡浸香墀。此境未开日,何人初见时。
耗痕延黑藓,净罅吐微澌。应有乔梢鹤,下来当饮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声低语源自山巅,幽静淡薄浸润花坛。此情此景尚未得见,有谁最初领略其间?
足迹已现青苔延展,裂痕尚新水珠滑落。此时应有高飞仙鹤,降临此地饮水共欢。
去完善
释义
1. 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
2. 峤:山尖,这里是借代手法,指代山。
3. 砌:台阶。
4. 香墀:香阶,庙宇前的台阶。
5. 开:发掘,发现。
6. 耗痕:因岁月侵蚀的痕迹。
7. 净罅:清澈的水面。
8. 微澌:细微的冰屑。
9. 乔梢:高枝。
10. 应有:表示推测。
11. 当:应当,应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山游览信州闻通寺时的所见所感。标题中的“砌下泉”,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寺庙台阶下的清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水景图。
首联“细声从峤足,幽淡浸香墀”描述了泉水的声音和水质。泉水从山脚流淌出来,发出轻柔的声音;水质清澈透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里的“香墀”指的应该是寺庙周围的香气弥漫的环境,凸显出寺庙的超脱世俗的氛围。
颔联“此境未开日,何人初见时”则是对历史的回顾,思考着在这个地方还没有被开发的时候,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这里的泉水。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足以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历史的好奇心。
颈联“耗痕延黑藓,净罅吐微澌”则是诗人的观察,通过对苔藓和水流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有自己生长和演变的过程。这两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也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尾联“应有乔梢鹤,下来当饮之”则是诗人的想象,他设想在寺庙附近的树林里,一定有在树梢栖息的仙鹤,他们一定会飞下来饮用这清澈的泉水。这样的结尾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又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泉水细致入微的描绘,向读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历史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曹松的这首《信州闻通寺题僧砌下泉》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约公元907-960年。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处于衰落阶段,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曹松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连。
曹松本是一位普通书生,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个时期,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同时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游览信州闻通寺时,看到僧砌下的泉水,灵感迸发,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篇。
在诗中,曹松以清泉为引子,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一声愁暮钟”来描绘寺庙周围的宁静氛围,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同时,他也借“砌下泉”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