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要路豪家非往还,岩门先有不曾关。
众心惟恐地无剩,吾意亦忧天惜闲。
白练曳泉窗下石,绛罗垂果枕前山。
樵夫岂解营生业,贵欲自安麋鹿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华富贵的道路并非我追求的,宁静的山门才是我向往的地方。
大家都担心没有地方可以安身立命,而我担忧的是浪费了这美好的时光。
清澈的溪水从窗户下的石头上流过,红色的罗网挂满了山间的果实。
砍柴的人又怎么能理解经营生计的方式呢?他们追求的是在山野之间过上安稳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要路豪家:指豪门大户。
2. 岩门:即石门。这里指山林之门。
3. 惟恐:担心,害怕。
4. 忧天:忧虑天地。
5. 白练:形容瀑布如同白色的丝带。
6. 绛罗:红色的罗网,比喻成熟的果实。
7. 营生业:谋求生计。
8. 贵欲:重视,希望。
9. 自安:自我安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争斗的厌恶。在诗人的笔下,山路蜿蜒,岩门紧闭,仿佛与世隔绝。众人心中的担忧与诗人对天空的忧虑形成对比,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无奈。
诗中的“白练曳泉窗下石,绛罗垂果枕前山”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泉瀑布从窗下流淌,红果累累挂在枕前山的景象,令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最后两句则通过描述樵夫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世俗纷扰、过上简单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在山水间的所见所思,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867年至904年之间。此时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个特殊时期,曹松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考取功名。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坚持创作。据史书记载,曹松曾参加多次科举考试,直至年近七十才中进士,成为了唐朝历史上最年长的进士之一。
在晚唐时期,诗歌创作逐渐走向衰落。然而,曹松却凭借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田园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这首《山中》便是其中之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