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
曾宿三巴路,今来不愿听。
云根啼片白,峰顶掷尖青。
护果憎禽啄,栖霜觑叶零。
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嵒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在巴山道路间过夜,如今来了却不喜欢再听闻。
云雾弥漫处传来阵阵哭声,山峰顶端投掷出一片青色。
保护果实不让鸟儿啄食,在寒霜中静息静观落叶凋零。
只有那些卧游在山林中的游客,才懂得怜惜你的陪伴。
去完善
释义
《猿》注释:
1. 曾宿三巴路:指曾在三巴路上留宿。三巴,古代的地理区域名,大致位于现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
2. 云根:指山巅,因为古人认为云是从山上产生的。
3. 啼片白:指猿猴的叫声如一片白色的云雾般响彻山间。
4. 峰顶掷尖青:指山峰顶上投射出的尖锐的青色影子。
5. 护果憎禽啄:指猿猴保护果实,厌恶被鸟啄食。
6. 栖霜觑叶零:指在寒冷的夜晚,猿猴栖息在树叶上,看着树叶凋落。
7. 唯应卧岚客:指只有隐居山林的人才会理解猿猴的生活。
8. 怜尔傍嵒扃:指对猿猴的同情和理解。
去完善
赏析
《猿》是一首描绘山间猿猴生活的五言诗。诗人曹松通过观察猿猴的习性、生活环境和情感表现,生动地展现了这些生灵的生态习性以及它们在自然界的地位。诗人以寄情于景的手法,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令人神往的山林景象。
首联“曾宿三巴路,今来不愿听”表达了诗人对猿猴境遇的同情。诗人曾经行走在三巴路上的山中,见证了猿猴生活的不易。如今再次聆听它们的啼鸣,感受到了它们的悲苦。
颔联“云根啼片白,峰顶掷尖青”描写了猿猴在山巅云端间的活动情景。在云朵掩映的岩石上,猿猴呼唤着同伴,声音响彻山谷。站在山峰之巅,抛掷树枝,表现出了其顽皮的天性。
颈联“护果憎禽啄,栖霜觑叶零”进一步揭示了猿猴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为了保护果实不被禽鸟啄食,它们勇敢地进行抵抗;在寒冷的霜冻中栖息,担忧树叶凋零影响食物来源。可见,猿猴在自然界中既有顽皮的天性,又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尾联“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嵒扃”则表达了对猿猴遭遇的关爱与怜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只有那些隐居于山岚中的高士,才能理解并关心猿猴的困境。诗人提醒世人关注这些生灵的生活状况,流露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猿猴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态和谐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尊重。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使诗歌充满了生机和诗意,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猿》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动物的诗作,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从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来看,可能是曹松在隐居山林时所作。
曹松(828-903),唐朝末年诗人,字梦徵。他曾参加科考,但屡屡落第,最终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然而,晚年的他选择隐居于故都长安附近的南五台峰,潜心诗歌创作。这一时期,他结交了诸多文人墨客,如韦庄、韩偓等,相互切磋,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黄巢起义爆发,唐僖宗被迫逃离长安,朝廷混乱不堪。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弃官隐居,寻求心灵的慰藉。曹松也在这一时期辞去了官职,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