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精念珠
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
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
轮时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
几度夜深寻不著,瑠瓈为殿月为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饰品数量相等,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大家都认为这匀称和圆润的程度无人能及。
从深潭中凿出尺余的水,化作金地的两块冰。
月亮出来时担心星星会侵犯佛像,挂在高处时总怀疑露珠会滴到僧人。
在深夜寻觅了几次都没有找到,原来是以琉璃为宫殿,以月光为灯光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水精:指水晶,又称石英水晶,具有透明晶体结构。
2. 红缕:红色的丝线。
3. 贯:贯穿,穿过。
4. 晶荧:闪耀的光亮。
5. 等量:相等数量的。
6. 尽道:尽情地讲述。
7. 匀圆:均匀圆润的物体,这里指红缕穿过的水晶珠子。
8. 别未胜:别有一番特色,更胜一筹。
9. 凿断:挖开切断。
10. 玉潭:美称清澈的水源或水池。
11. 盈尺水:满一尺深的水。
12. 琢成:通过雕刻成为。
13. 金地:金色的地面,形容晶莹明亮的外观。
14. 两条冰:指两颗水滴形状的水晶珠子。
15. 轮时:轮流值班的时刻。
16. 星侵佛:星光映照在佛像上。
17. 挂处:悬挂的位置。
18. 常疑:经常怀疑。
19. 露滴僧:露水滴落在僧人身上。
20. 几度:好几次。
21. 夜深:深夜时分。
22. 寻不著:寻找不到。
23. 瑠璃:一种类似玻璃的材料,可以折射光线。
24. 为殿:作为宫殿。
25. 月为灯:月亮作为照明灯具。
去完善
赏析
《水精念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五言诗,描述了一颗精美的水精念珠。通过对念珠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首联“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中,诗人用“等量红缕”和“晶荧”来形容念珠的红丝穿连和其晶莹剔透的特点,表达了念珠精致美观的特质。颔联“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则进一步强调了念珠的高贵品质,通过比喻手法将其比作从“玉潭”凿出的水和精心雕琢的金地,使读者感受到其珍贵和价值。
颈联“轮时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描写了念珠在宗教仪式中的作用,以及它与佛教修行者的紧密联系。尾联“几度夜深寻不著,瑠瓈为殿月为灯”则通过对月夜寺庙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形象地展现了水精念珠的美丽和庄重,同时抒发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精念珠》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在那时,唐朝已经进入了后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曹松生活的时代,历经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深深影响了曹松的生活和创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希望通过诗歌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水精念珠这首诗以水精念珠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心灵慰藉的重要来源。诗人通过描绘水精念珠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纯洁信仰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