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石头怀古

标题包含
石头怀古
日月出又没,台城空白云。虽宽百姓土,渐缺六朝坟。 禾黍是亡国,山河归圣君。松声骤雨足,几寺晚钟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太阳和月亮交替出现,又悄然隐没,台城上空只剩下悠悠的白云。虽然这片土地曾经属于平民百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六朝古墓逐渐被遗忘、成为历史的痕迹。田里的庄稼暗示着朝代的更迭,而壮丽的山河最终归属圣明的君主。松涛阵阵,骤雨滂沱,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夜幕降临,寺庙中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传入耳畔。
去完善
释义
1. 台城:南京的古称之一,这里指代南京的古代建筑。 2. 六朝: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3. 禾黍:禾,谷子;黍,黄米。引申为农作物。 4. 亡国:此处以禾黍代表国家灭亡,表示历史上南京周边地区多次成为战争的焦点,政权更迭频繁。 5. 圣君:尊奉仁明的君主。
去完善
赏析
《石头怀古》是一首描绘南京城(古名石头城)历史的诗作。诗人曹松以富有哲理的眼光观察了这历史名城的历史变迁。 开头两句“日月出又没,台城空白云”写的是日常景象:太阳升起又落下,台城上空飘过洁白的云彩。然而,这句却象征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更迭。 接下来的四句“虽宽百姓土,渐缺六朝坟。禾黍是亡国,山河归圣君”则通过历史背景的描述,揭示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事实。诗人以石头城的土壤虽然宽阔,但埋葬着六朝皇帝的陵墓逐渐消失来比喻政权更替的必然性;同时也传达出了江山易主的思想,即无论是哪个王朝统治,终究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而最后的“松声骤雨足,几寺晚钟闻”则借自然景象将人的思绪拉回到现实,营造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雷雨过后松林中的风声、傍晚时分寺庙钟声的描绘,表达了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这首诗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又有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头怀古》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怀古诗,作于唐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此诗通过对南京秦淮河畔石头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金陵城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曹松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唐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战乱频发。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曹松对现实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诗歌传达自己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切。 此外,南京(古称金陵)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自东吴建都以来,南京一直是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十朝在此建都。曹松通过描绘南京的石头和秦淮河,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同时,他也以石头和河流为象征,暗示了历史的长河和无情的岁月,揭示了古今兴衰的道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