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铅山写怀

标题包含
铅山写怀
天涯兵火后,风景畏临门。骨肉到时节,团圆因梦魂。 池塘营水眼,岭峤结花根。耳纵听歌吹,中心不可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战火的洗礼,天涯海角风光依旧却令人畏惧靠近家门。在此佳节之际,希望与至亲骨肉团圆只能在梦中实现。池塘边的水眼如营房般稳定,山岭间的野花在险要之地也能茁壮成长。尽管身边音乐不断,但心中却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去完善
释义
1. 天涯:指作者当时所在的边远地区或远离家乡的异域之地。 2. 兵火:战争或战乱造成的破坏。这里是指战乱对家乡的影响。 3. 风景:指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 4. 畏临门:指战后的景象令人畏惧,不敢靠近家门。 5. 骨肉:指的是家人,即直系亲属。 6. 时节:指特定的时间或季节,这里可能是指一个约定团聚的日子。 7. 团圆:指全家人团聚在一起。 8. 因梦魂:指在梦中与家人相聚。 9. 池塘营水眼:这句诗中的“营”是动词,意思是建立或设置;“水眼”指的是水池或河流的水源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建立水源处的池塘。 10. 岭峤:指山脉与丘陵地带。 11. 结花根:指花卉生长的地方。 12. 歌吹:泛指音乐和歌唱表演。 13. 中心不可论:指内心情感复杂,无法用言语表达。
去完善
赏析
《铅山写怀》这首诗是曹松在战乱后的铅山写的。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战争的厌恶。首联“天涯兵火后,风景畏临门”描绘了战后铅山的景象,充满了恐慌和不安的氛围。而“骨肉到时节,团圆因梦魂”则表达了诗人在战争中与家人分离的痛楚以及对团聚的热切期盼。接下去的两联,“池塘营水眼,岭峤结花根”生动地描绘了铅山的自然景色,虽然战争带来的痛苦还未消失,但大自然的生命力仍在顽强地展现。最后两联,“耳纵听歌吹,中心不可论”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和无奈,即便有歌舞升平的场景出现,也无法掩盖诗人内心的沉重。全诗感情深沉,语言朴实,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道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铅山写怀》,是晚唐诗人曹松在公元9世纪所创作的。在那时,唐朝已经走向了衰落,政治腐朽,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曹松生活于这一时期,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直到六十多岁,才因为诗名远播而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助教。这种长期被埋没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创作《铅山写怀》时,曹松正在铅山地区游历。铅山位于江西省,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尽管身处美景之中,曹松仍然无法忘却世间的苦难。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总的来说,《铅山写怀》这首诗是在晚唐时期,作者曹松在经历人生挫折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曹松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时代的忧虑,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