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东斋
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热少清风多,开门放山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个庚日进入秋季初伏时,偶尔来到松木栏杆旁驻足。此时炎热渐少而清风较多,敞开大门迎接山水风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夏日东斋:标题中的“东斋”指向东边的书房或者房间,这里是指诗人自己的住所。
2. 三庚:古代用干支纪日,庚是天干的第七位,“三庚”指的是连续三天是庚日。“三庚到秋伏”是说已经到了秋天的时候。
3. 偶来:偶然来到。
4. 松槛:松树做的栏杆。
5. 热少清风多:意思是天气炎热的感觉减少,而清凉的微风增多。
6. 开门放山入:打开门让山中的清新空气进入屋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夏日东斋》描绘了诗人曹松在夏末初秋时节的感受。诗人在炎炎夏日里选择来到清凉的东斋,置身于松林之中,感受着秋意渐浓带来的凉爽。“三庚到秋伏”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高气爽的日子即将来临。
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夏日的炎热与初秋的凉爽进行对比。“热少清风多”表达了诗人对于秋意渐浓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在“开门放山入”一句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诗人敞开房门,让山色进入屋内,仿佛要将大自然的美好引入自己的生活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日东斋》是唐朝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山林景色的诗作。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炎炎夏日里,于东斋避暑的情景。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清幽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880年左右。此时,唐朝正处于宦官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曹松作为一名文人,虽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他仍然保持了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常常游历名山大川,寻找心灵的慰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夏日的山林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时代,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然而,曹松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