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住山僧
罢讲巡岩坞,无穷得野情。腊高犹伴鹿,夏满不归城。
云朵缘崖发,峰阴截水清。自然双洗耳,唯任白毫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停止在岩石间漫游,无限制地体验到大自然的风情。冬天来了还跟随着麋鹿,夏天满了也不想回到城市。
云彩沿山崖升起,山峰的影子切割着流水。自然地清洗着我的耳朵,只有白色毫毛生长在那里。
去完善
释义
1. 罢讲:指停止讲解经论。这里指禅僧在山间游览,暂时放下宣讲经文的职责。
2. 巡:巡视,四处走动。
3. 岩坞:山间凹处,岩石下的隐蔽处。
4. 无:没有。穷:尽。野情:野外生活的情味。
5. 腊:古代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这里指冬季。
6. 伴鹿:与鹿为伴。这里形容禅僧生活恬淡,与自然和谐共处。
7. 夏满:夏天庄稼成熟的时期。归城:回到城市。这里指禅僧在山间度过了春夏两季,不需要回到城市中。
8. 云朵:云彩。
9. 缘:沿着。崖:山崖。发:升起。
10. 峰阴:山峰的阴影。截水:拦截水流。这里形容山崖和山峰的影子遮挡了水流,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11. 自然:自然而然。双洗耳:语出《庄子·外物》中的故事,指尧想向隐士许由请教,许由却认为听到这些世俗之事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到河边洗耳。这里借指禅僧愿意聆听自然的声音,保持内心的清净。
12. 唯任:任凭。白毫生:佛教中,观音菩萨额头有一束白毫,代表智慧之光。这里借指禅僧的智慧如同观音的白毫一样焕发出来。
去完善
赏析
《贻住山僧》这首诗描绘了山中隐士的高洁情操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述山中僧人的日常活动,展现出他们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首联“罢讲巡岩坞,无穷得野情”,点明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在山间岩穴中传授佛法,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罢讲”意味着僧人放弃了世俗的喧嚣,选择在山中修行;“巡岩坞”则表现了他们在山间的活动。“无穷得野情”表达了僧人在山野之中感受到的无限乐趣和自然的恩赐。
颔联“腊高犹伴鹿,夏满不归城”,通过描写僧人与鹿为伴、夏季在山中度过等情景,进一步展现了僧人远离红尘、融入自然的决心。这里的“腊高”和“夏满”分别指代冬天的到来和夏天的结束,暗示着一年四季中,僧人都在山中度过,没有回到城市的念头。
颈联“云朵缘崖发,峰阴截水清”,描绘了山中美丽的景色。云彩在峭壁间涌现,山峰的阴影遮挡了清澈的溪水,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尾联“自然双洗耳,唯任白毫生”,表达出诗人和僧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赞美。“双洗耳”形象地表现出他们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白毫生”则借用了佛教中的典故,寓意僧人在山林修行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贻住山僧》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末时期,具体年份未详。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曹松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人,他一生坎坷,曾两度赴京应试,均未能及第。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素材。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创作《贻住山僧》时,曹松可能已经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在山中与僧侣交往,共同探讨人生哲理,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僧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他希望能在山中找到一个安宁的地方,过上宁静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