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世

标题包含
感世
触目尽如幻,幻中能几时。愁来舍行乐,事去莫吞悲。 白发不由己,黄金留待谁。耕烟得铭志,翻为古人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放眼望去都是如梦似幻的景象,在这虚幻之中又能停留多久呢?忧愁来临时便放下欢乐,事情过去了也不要沉溺于悲伤。白发的出现无法控制,黄金的价值又留给谁享用呢?在云烟缭绕的田间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又时常想起古人的思绪。
去完善
释义
1. 目:这里指眼前的景象或事物。 2. 幻:虚假的,不真实的。 3. 中:在某种范围内。 4. 尽如幻:形容所有的事物都像梦境般虚幻。 5. 愁来:忧愁来临的时候。 6. 舍行乐:舍弃行乐的机会。 7. 事去:事情已经过去。 8. 吞悲:压抑悲伤的心情。 9. 白发:比喻年老。 10. 由己:由自己决定。 11. 黄金:古代常用黄金比喻荣华富贵。 12. 留待:等待,期待。 13. 耕烟:指农夫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14. 铭志:铭记在心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感世》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感慨世事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自己年华逝去、事业未成的忧虑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人以“触目尽如幻”开篇,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虚幻之感。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佛教中的“幻”这一概念,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观点使得诗人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和不信任,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深深忧虑。 接着,诗人以“幻中能几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样虚幻的世界里,人们究竟能够坚持多久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的质问,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随后,诗人以“愁来舍行乐,事去莫吞悲”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意思是说,当忧愁来临时,应该放弃享乐,去面对现实的困境;而当事情过去后,也不要沉浸在悲伤之中,应该勇敢地接受现实。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接下来,诗人以“白发不由己,黄金留待谁”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人生境况。这里的“白发”和“黄金”分别象征着年龄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而“不由己”和“留待谁”则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和事业未成的无奈和遗憾。这两句诗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对诗人自己的警示,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诗人以“耕烟得铭志,翻为古人思”作为结语。这里的“耕烟”是指耕种土地,辛勤劳作,而“铭志”则是指将自己的志向铭记在心。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表达,传达出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同时,“翻为古人思”则意味着诗人对古人的敬仰和怀念,表现出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世》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曹松生于晚唐,一生坎坷。他在科考中屡次失利,直到年逾半百才获得进士功名。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的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战乱、饥荒和贪官污吏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事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唐末这个特殊时期,王朝的衰落导致了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社会现象。此外,科举制度也暴露出诸多弊端,使得士人阶层对朝廷失去信心。曹松作为一名文人,深感时代的沉重压力,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