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北邙
山下望山上,夕阳看又曛。无人医白发,少地著新坟。
岁代殊相远,贤愚旋不分。东归聊一吊,乱木倚寒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山脚下望向山顶,夕阳即将落下天色渐暗。没有人关心老者的白发苍苍,年轻的生命早早埋葬在土地中。岁月更迭变化无常,智慧与愚昧难以分辨。归去时向东凝望,倚靠着纷乱的树枝,只见寒冷的云层压顶。
去完善
释义
1. 北邙:山名,在河南洛阳北,东汉、北魏等朝代的陵墓多在此处。
2. 曛:日落后的余光。
3. 白发:白发的诗人自己。
4. 著新坟:建立新的坟墓。
5. 岁代:时代。
6. 贤愚: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7. 东归:向东回归故土。
8. 一吊:凭吊、悼念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吊北邙》是一首典型的悼古咏史诗。诗人站在北邙山下的角度仰望山上的景象,阳光逐渐暗淡,仿佛预示着生命的消逝和历史的尘埃。山下的白发者无人医治,新坟散布在土地之间,揭示了生老病死的无常和人类的悲哀。诗人通过观察历史和现实的变迁,表达了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岁代殊相远,贤愚旋不分”两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人物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奈与彷徨。最后两句“东归聊一吊,乱木倚寒云”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这些现象的无奈心情,只能寄托于远方的东归之旅,追寻心中的宁静与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北邙》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死去的人们深深的同情和哀伤。在这首诗中,曹松通过描绘北邙山的荒凉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末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的唐朝已经衰落,各地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曹松生活在这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这些经历使他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也对失去生命的人们充满了同情。
在唐末这个特殊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城市被战争摧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松通过对北邙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和对生命的敬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