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送许棠东归
旧客东归远,长安诗少朋。去愁分碛雁,行计逐乡僧。
华岳无时雪,黄河漫处冰。知辞国门路,片席认西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以前的客人已远离东方,长安城里的诗友渐渐稀少。离别的忧愁如同分散在沙滩上的大雁,行旅的计划追逐着各地的僧人。华山之巅时常被白雪覆盖,黄河的水在低处也结满了冰。知道告别国都的路途已经不远,只希望一片片席子还能辨认出那遥远的西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都门:即指京城长安的城门。
2. 许棠:唐朝诗人,工五言诗,与当时文人张乔友善。本诗是送别他的诗。
3. 东归:许棠要回到故乡金陵(今江苏南京)。
4. 长安:唐朝都城,此处代指唐朝京都。
5. 诗少朋:诗友较少的意思。
6. 去愁:离别的忧愁。
7. 碛雁:沙漠中的大雁。这里喻指遥远的路程。
8. 行计:出行的打算。
9. 乡僧:离家在外求法的僧人。
10. 华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
11. 无时雪:没有停止下雪的时候,这里是指雪下的很大。
12.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13. 漫处冰:结冰的地方到处都是。
14. 知辞:知道离别的时间。
15. 国门:国家的大门,这里是说长安城。
16. 片席:指供人乘坐的小船或竹筏。
17. 西陵:又称西冷桥,在杭州西湖白堤始端,建于宋代。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旧客东归远,长安诗少朋”,表明诗人送别故友离京,深感离别之愁。“远”字既指路程之远,也暗含两人感情深厚。而“长安诗少朋”则暗示了长安的文人墨客众多,但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却稀少。
颔联“去愁分碛雁,行计逐乡僧”,写出离别时的情景。“碛雁”指的是沙漠中的大雁,这里用雁来比喻许棠的离去。“乡僧”则是外出云游的僧人,这里的“逐”字有跟随的意思,表示许棠此行的计划与目的。
颈联“华岳无时雪,黄河漫处冰”,从自然景色入手,表达了对许棠行程的关心和担忧。“华岳”和“黄河”都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这两句诗意味着尽管山河壮美,但也隐藏着危险,旅途漫长且艰险。
尾联“知辞国门路,片席认西陵”,说明诗人了解许棠离京的原因,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片席”形象地描绘出许棠孤身一人,离开繁华的长安城,踏上回乡之路的情景。“认西陵”意为许棠在途中会辨认出故乡的方向,表现了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都门送许棠东归》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懿宗时期的869年。这一时期唐朝社会趋于稳定,但经济、政治矛盾仍然存在。诗人曹松,生活在晚唐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动乱和和平交替的复杂时代。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严肃思考。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都门为友人许棠送行的情景。许棠因为种种原因要离开都城,回到故乡。诗人以此为契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同时,也通过描绘许棠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现实困境中的挣扎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