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立春
玉烛传佳节,阳和应此辰。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余月建寅。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蜡烛照亮了美好的节日,阳光普照与此时此地。丰收的土牛预示着年的到来,绚丽的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当腊月过去星星返回时,寒冷的余韵尚存,而月亮正指向春季。梅花的清香和柳色的嫩绿,无一不勾起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玉烛:比喻四时之气和煦,这里指春天。
2. 阳和:春天的阳光。
3. 土牛:古代用泥土制作的耕牛,用于祭祀祈求丰收。
4. 彩燕:即燕子,因其羽毛颜色多样,故称彩燕。这里表示春天的来临。
5. 腊尽:指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6. 星回: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一圈回到原来位置,即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
7. 寒余:寒冷的剩余时光。
8. 月建寅:古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来划分月份,正月为寅月。
9. 梅花将柳色:形容春天到来时,梅花凋谢,柳树发新芽的景象。
10. 越乡人:居住在越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描绘立春景象的佳作。诗人以玉烛、阳和等象征吉祥的事物传达出了立春这一传统节日的氛围。通过土牛、彩燕来展现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以及人们对丰收的期许。“腊尽”一句说明了季节更替的时间节点,而“寒余”则表达了春日里的暖意逐渐驱散冬日的严寒。在诗的最后,梅花和柳色的出现,展现了春天景象的美丽,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中立春》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的是在立春这一天,诗人在客中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大约公元9世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腐朽,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远离朝政,寄情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怀。
在这一时期,曹松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困苦。他长期奔波在外,四处游历,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及第。这种不济的命运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家乡的思念。在立春之日,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客中立春》,表达了他在异乡度过春天时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