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泊
轻帆下阔流,便泊此沙洲。湖影撼山朵,日阳烧野愁。
白波争起倒,青屿或沈浮。是际船中望,东南仞仞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舟顺流而下,停靠在这片沙洲。湖水倒映出山脉的影子,阳光照耀着原野,给人带来忧愁。白色的波浪翻涌而起,绿色的岛屿在水上时起时伏。此刻在船上眺望,东南方向有高高的山峰,显得格外秋天。
去完善
释义
1. 轻帆:指挂有较轻帆篷的船只。
2. 阔流:宽阔的河流。
3. 便泊:就近停泊。
4. 沙洲:水中的沙滩或者沙地。
5. 湖影撼山朵:指湖面的波动使得远处的山峰仿佛在晃动。
6. 日阳:夕阳的余晖。
7. 烧野愁:形容夕阳照在大地上,给人带来愁绪。
8. 白波争起倒:形容波浪涌起又落下。
9. 青屿:青山岛屿,即青山翠绿的岛屿。
10. 沈浮:亦作“沉浮”,指上下升降,这里意指岛屿时隐时现。
11. 是际:此时此地。
12. 船中望:从船上看到的景象。
13. 东南仞仞秋:向着东南方向望去,秋天的景色尽收眼底。仞仞,深远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岳阳晚泊》是一首描绘洞庭湖水色风光和诗人所感之诗。首联“轻帆下阔流,便泊此沙洲”写出诗人在宽阔的江面上驾驶小船,轻松地停泊在沙洲之上。这一场景表现出湖面辽阔,水面平静的特点,显示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颔联“湖影撼山朵,日阳烧野愁”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洞庭湖水的壮丽景色:湖水波光粼粼,荡漾着山的倒影;阳光照射到湖面,如同燃烧着的荒野,散发出忧愁的氛围。此处,诗人巧妙地将湖水与山脉、太阳相结合,营造出一幅壮观的景象,并从中传达出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慨。
颈联“白波争起倒,青屿或沈浮”描绘了波浪翻滚、岛屿时沉时浮的生动画面。这一景象以颜色为线索,通过白色浪花、青色岛屿的视觉冲击,展现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一面,与前面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洞庭湖丰富多样的景观特征。
尾联“是际船中望,东南仞仞秋”,诗人从船中望去,远处的东南方向,层层叠叠的山峦显得格外高远。诗人巧妙地运用山峰来象征秋天的到来,将自然景观与季节更替相互融合,寓意着诗人正在经历的离别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洞庭湖不同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岳阳晚泊》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晚泊岳阳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期,即唐末时期。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以及岳阳城的繁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漂泊不定的心情。
在唐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曹松作为一位有志向的文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直到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才考中进士。然而,此时的唐朝已走向衰落,曹松虽得功名,却始终未能实现抱负。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在诗歌中流露出深沉的哀愁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此外,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国家陷入严重的危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渴望为国家效力,却无力回天。曹松作为一名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国家的担忧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