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东楼
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楼阁下的竹子透出凉爽之意,与曲江并无差别。田野中的火光穿过花园,秦岭的山峦在远方与巴山相接。
风吹过树梢,使得叶子纷纷离去;河岸的转角处堆积着一片虚幻的沙。这附近的钟声如此接近,让人陷入无尽的思考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慈恩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 曲江: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方的一处湖泊,因其形状弯曲而得名,是中国古代风景胜地之一。
3. 野火:此处指田野间的火焰,可能是焚烧杂草或取暖的火焰。
4. 秦山:秦岭山脉,横贯中国中部,位于陕西南部与四川之间,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之一。
5. 巴:指古代的巴国,位于现今重庆一带。
6. 风梢:风吹过的树梢。
7. 岸角:岸边转角处。
8. 钟声:指大慈恩寺内的钟声,用于报时或者祈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曹松在游览慈恩寺东楼时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寺楼的静谧和周围环境的苍茫。作者通过“野火流穿苑”和“秦山叠入巴”这两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风梢离众叶”和“岸角积虚沙”这两个细节,将大自然的动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这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整首诗风格古朴,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慈恩寺东楼》是晚唐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慈恩寺东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崇敬和对禅意的领悟。
首先,我们从诗词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人生际遇来分析这首作品。这首诗是在晚唐时期创作的,此时唐朝国势衰微,社会矛盾激化,文人墨客多悲叹时局,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曹松本人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曾两次赴京应举,皆未及第,后入天台国清寺为僧,过着清苦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佛家哲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从而创作出这样一首充满禅意之作。
其次,我们来看这一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晚唐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曹松作为一位生活在晚唐的僧人,他的诗歌创作也自然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慈恩寺东楼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佛教哲理的领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