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标题包含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活得枯樵耕者知,巡方又欲向天涯。 珠穿闽国菩提子,杖把灵峰榔栗枝。 春藓任封降虎石,夜雷从傍养龙池。 生缘在地南浮去,自此孤云不可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生活犹如农田里的劳作,周而复始,乐在其中;不过还要常常出差奔波,前往遥远的地域。我们带着珠子串成的项链,穿着古朴的手杖。春天,新生的青苔覆盖在古老的岩石上,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夜晚的雷雨则在身旁的湖泊中滋养着神秘的生物。生于地球,仰望星空,但孤独与未知一直与我们如影随形。
去完善
释义
1. 活得枯樵耕者知:此句中的“枯樵”指的是因为天旱而枯萎的草木,用以形容干旱的状况。“知”是了解、知道的意思,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只有那些从事农耕的农民才能体会到这种干旱的状况。 2. 巡方又欲向天涯:此句中的“巡方”是指到处巡游传道。“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游方和尚又要去遥远的地方传教布道。 3. 珠穿闽国菩提子:此句中的“闽国”指南方福建一带。“菩提子”即菩提树种子,这里象征佛法。“珠穿”意思是将珠子穿成串,此处比喻传授佛法。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在南方福建一带,像菩提树的种子一样传播佛法。 4. 杖把灵峰榔栗枝:此句中的“灵峰”是传说中的仙境。“榔栗枝”是敲击木鱼用的工具。这句诗的意思是:拿着榔栗枝的手杖去往仙境一般的灵山。 5. 春藓任封降虎石:此句中的“春藓”指的是春天的青苔。“降虎石”是古代传说中镇压虎患的石碑。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青苔随意覆盖了镇虎石。 6. 夜雷从傍养龙池:此句中的“夜雷”比喻深夜的响动。“养龙池”是古代传说中养育龙的池塘。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深夜的声音仿佛来自那养育龙的池塘。 7. 生缘在地南浮去:此句中的“生缘”是佛教术语,意为生活之缘。“南浮去”指向南飘荡而去。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生活的缘分在这片大地上渐行渐远,就像南飞的雁群。 8. 自此孤云不可期:此句中的“孤云”比喻离群索居的人。“不可期”是无法预测、无法预料。所以整句诗的意思是:从此这离群索居的僧人,他的行踪将无法预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乞雨禅师”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禅师深厚的敬仰之情。在首联中,“活得枯樵耕者知”表明了禅师的修行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同,而“巡方又欲向天涯”则刻画了禅师云游行脚、普度众生的精神形象。接下来的颔联与颈联,诗人在描写禅师禅杖、行走之地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象与神话传说,使得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神秘色彩。尾联则以“生缘在地南浮去,自此孤云不可期”收尾,既有对禅师即将离去的不舍,也有对他将来修行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末五代时期,大约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佛教也因此而兴盛。 诗的作者曹松,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尤其是晚年时,遭遇了战乱,生活颇为艰辛。然而,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了超然物外的态度和深沉的哲理思考。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人生哲理,有着浓厚的禅意。 在这首诗中,曹松以送别乞雨禅师为题材,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佛法的敬仰。通过描绘云水之间的僧侣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在创作背景方面,这首诗歌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宗教氛围和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人生际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