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行
上将拥黄须,安西逐指呼。离乡俱少壮,到碛减肌肤。
风雪夜防塞,腥膻朝系胡。为君乐战死,谁喜作征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军长着黄色的胡须,在遥远的安西之地接受指挥。他们离家时都还年轻力壮,到了荒漠却已日渐消瘦。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要守卫东疆防线,早上却要面对那些来自异域的敌人。为你愿意快乐地迎接战斗的死亡,有谁愿意去做那征战沙场的士兵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曹松:唐朝晚期诗人,曾任秘书省正字。
2. 上将:指当时的名将高骈。
3. 安西:安西都护府,唐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军事行政机构。这里代指边塞。
4. 逐指呼:听从指挥调动。
5. 离乡:离开家乡。
6. 少壮:年轻力壮之时。
7. 碛:沙漠地带。
8. 防塞:防备边塞的敌人。
9. 腥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习俗。
10. 系胡:与胡人交往。
11. 为君:为您,指皇帝。
12. 乐战死:愿意为战斗献出生命。
13. 征夫:出征的士兵。
去完善
赏析
《塞上行》是晚唐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边疆戍守将领英勇抵抗外敌、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场景,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对战争的无畏精神。
首联“上将拥黄须,安西逐指呼”描绘了边关统帅的形象:他拥有一把黄色的胡须,镇守在遥远的安西地区,指挥若定。黄须象征著威武与勇气,而“安西”则点明了战场的位置,显示了国家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
颔联“离乡俱少壮,到碛减肌肤”描述了戍边的士兵们离家时风华正茂,但在艰苦的边关环境中逐渐变得面容消瘦。这里的“碛”是指沙漠地带,意味着士兵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承受著身心压力。诗句突显了边关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颈联“风雪夜防塞,腥膻朝系胡”进一步刻画了边防将士的日常生活。他们披星戴月,不论风雪交加还是天寒地冻的夜晚,都坚守在防御岗位上。早上醒来,又要面对入侵的外敌,随时准备保卫家园。“腥膻”形象地描绘了外族入侵者带来的恶劣气息,彰显了战斗的紧张气氛。
尾联“为君乐战死,谁喜作征夫”作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表现出战士们的无畏精神和崇高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他们甘愿战死沙场,视死如归。这样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们更加敬佩这些英勇的戍边将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行》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也就是唐朝晚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逐渐衰落,边疆战事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曹松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在曹松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与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种挫折感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幕僚,对战争和军事有一定的了解,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唐朝晚期,边疆战乱不断,特别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紧张。这些时代背景使曹松在面对边疆问题时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验,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刻意义的诗篇,如《塞上行》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