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寥寥天地内,夜魄爽何轻。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
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月亮如一位轻盈的舞者,翩翩起舞。时常看到她圆满的样子,仿佛生命在绽放。然而,她不总是圆的,也有破碎的时候;当她正直地挂在天空时,也会很快改变方向。同样,人生也充满了起起落落。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这就是生活的逻辑。
去完善
释义
"月"的注释如下:
1. 夜魄爽何轻:夜魄,指月亮。爽,明亮。何轻,多么轻盈。形容夜晚的月亮明亮而轻盈。
2. 频见此轮满:频,频繁。此轮,这个轮子,这里指月亮。满,圆满。表示经常看到月亮变得圆满。
3. 不圆争得破:不圆,指没有完全变圆的月亮。争得破,努力地使它破碎。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月亮没有完全变圆,也要努力去让它破碎。
4. 才正又须倾:才正,刚刚变正,这里指月亮刚变为盈满状态。又须倾,又需要倾斜。这句话的意思是月亮在变为盈满之后,又需要重新倾斜以改变形状。
5. 人事还如此:人事,人世间的事情。还如此,仍然是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情也是如此循环往复的。
6. 因知倚伏情:因,因为。倚伏,互相依存而又互相制约的事物。情,情况,状况。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月亮观察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去完善
赏析
《月》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一首咏月诗。诗人以月为引,通过对月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其对人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联“寥寥天地内,夜魄爽何轻”,描绘了在广袤的天地间,夜晚的月亮皎洁明亮,给人以清爽的感觉。这里,诗人将月亮比作宇宙中的精灵,体现了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意味着每当看到月圆之时,便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这里的“华发”,指代白发,诗人以此表达了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颈联“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无论圆满与否,都会有破灭的时刻;即使刚正不阿,也可能遭遇挫折。这一联表达出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领悟。
尾联“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则是诗人从月亮的盈亏中得到的人生启示:人生在世,如同月亮的圆缺,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低谷的日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月夜独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歌作于唐朝末年,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国家实力逐渐衰落,战乱不断。曹松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感受到了时代的沉重压力,因此在诗歌中表现出了深沉的思考。
人生际遇:曹松生活在唐朝末期,历经宦海沉浮,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因不满现实而辞官归隐。他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月》这首诗中,他以月为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时代背景: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战乱频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现实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奈。曹松作为一名文人,以《月》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