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甘露寺

标题包含
题甘露寺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松(847年-901年),字梦徵,唐朝晚期文人。他是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曹松在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但因故未能任职。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香门的景色宏伟壮观,与画角、清钟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北固山是多么峻峭啊,这里的西僧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美景。 天边的海似乎没有尽头,而云中的山峰则一直都是晴空万里的模样。从然灯寺向外望去,白天和傍晚的海浪都在翻涌,就像蛰伏的巨龙在振翅腾飞。
去完善
释义
1. 香门:寺庙的大门,这里指甘露寺的门。 2. 巨垒:高大的城墙,这里指甘露寺附近的北固山上的城墙。 3. 画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用以传令或报警,这里形容寺庙内的钟声。 4. 清钟:清澈的钟声,这里形容寺庙内的钟声。 5. 北固:即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市东北,是镇江的名胜之一。 6. 西僧:指从西方来的僧人,这里可能指来到甘露寺的僧人。 7. 天垂:天空垂下,形容海天的广阔无垠。 8. 无际海:辽阔无边的海洋。 9. 云白:云朵洁白如雪,形容天气晴朗时的景象。 10. 久晴:长期晴天,形容天气晴朗。 11. 峰:山峰,这里指北固山的山峰。 12. 旦暮:早晚,形容一天的时间。 13. 然灯:点燃油灯,这里指在寺庙内点燃油灯。 14. 涛头:波涛的顶端,这里形容海浪的汹涌。 15. 振蛰龙:蛰伏的龙被唤醒,这里形容海浪的汹涌。
去完善
赏析
《题甘露寺》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描绘甘露寺壮丽景色的诗篇。诗中通过对寺庙周边的香门、画角、巨垒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甘露寺的独特风貌。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天气、云彩、山峰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传达了佛家宁静、自然和谐的意境。 首联“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首先描述了甘露寺的香门与附近的高墙相接,而寺庙的画角和钟声又显得格外清晰。这两句不仅体现了寺庙的庄严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寺庙周边的宁静和谐的环境。 颔联“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描述了甘露寺所在的北固山地势险峻,而来自西方的僧人往往聚集于此。这两句一方面揭示了甘露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的热爱和对神秘世界的探索欲望。 颈联“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描绘了晴朗的天空、无垠的大海以及洁白如雪的云朵映衬下的山峰。这两句展示了一幅壮丽秀美的自然画卷,从而突出了甘露寺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 尾联“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以旦暮之际燃起的灯火以及涛声中的蛰伏巨龙作为结尾,为整首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这不仅强调了甘露寺的宗教氛围,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沉思。 综上所述,《题甘露寺》通过描绘甘露寺周边壮丽的景色以及神秘的宗教气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甘露寺》是晚唐诗人曹松的著名诗作,创作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年)。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民生疾苦严重。诗人目睹这一时代背景,痛心疾首地写下这首诗歌。 在创作这首诗时,曹松经历了宦海浮沉的一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才考中进士。然而,他在官场上并未得到重用,历任地方小吏。晚年的曹松虽感慨世事艰辛,但仍保持着刚正不阿的品质。 此诗创作的时期,即光启年间,正是唐朝末年最动荡的时期之一。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僖宗被迫流亡南方。各地藩镇势力纷纷割据一方,战乱频仍,民生涂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甘露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