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个晴朗无云的秋天晚上,我们一起欣赏着天上的明月在海边的悬崖上闪耀。当月亮升到天空的最高点时,它无私地照亮了每一个人,而不是仅仅照亮一户人家。
去完善
释义
1. "无云世界":指没有云朵的晴朗天空,这里借以形容秋天的明朗景色。
2. "秋三五":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
3. "蟾盘":月亮的美称,这里形象地描绘了圆月如蟾蜍的明眸一般。
4. "海涯":海边,这里指广大无垠的地面。
5. "天头天尽处":天的尽头,形容极远的天际。
6. "不曾私照一人家":没有偏爱或照顾某一户人家,意思是月亮的光华照耀着天下所有的人家。
去完善
赏析
《中秋对月》是唐代诗人曹松所著的一首描绘中秋节赏月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天地无私、普照众生的美好愿望。
首句“无云世界秋三五”,描述了在中秋佳节这一天的晴朗天气,无云的天空使得秋天的十五分外明亮。通过这一景象,为后面的赏月场景作了铺垫。
接下来的“共看蟾盘上海涯”,则表现了人们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明亮的圆月,仿佛那如盘的明月就悬挂在海边的天际一般。这里的“蟾盘”是对月亮的一种生动比喻,强调了月亮的圆满与明亮。
紧接着的“直到天头天尽处”,则是诗人对月亮的进一步赞美。这句话意味着月亮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天空,从天地相接的天头到天地的尽头,都沐浴在月光之中。
最后一句“不曾私照一人家”,是诗人表达的对公正和公平的赞美。意思是尽管月亮照亮了整个大地,但它并没有特别眷顾某一户人家,而是公平地将光辉洒向每一个角落。诗人以此暗示了道德上的公正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具有的公平意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对月》是唐朝诗人曹松的一首描绘中秋节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04年,正值晚唐时期。曹松是一位著名的文人,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以文才闻名于世。
在曹松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发。作为一位文人,曹松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中秋对月》正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在这首诗中,曹松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平的美好向往。他用“碧海青天夜夜心”来形容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嫦娥捣药无人见”来暗示人们对人间疾苦的关切之心。这种深沉的情感,正是曹松在那个动荡年代所感受到的。
去完善